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设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1602
  • 作      者:
    史立刚,刘德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史立刚,1977年生,1999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2007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学位,现留校任教。致力于大空间公共建筑的设计与理论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参与大型工程设计项目10余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设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互证的角度对大空间公共建筑进行研究,图文并茂,建构了其生态化设计的系统理论,对于我国大空间公共建筑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全书共分6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使命、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外部条件、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原则框架、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策略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3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外部条件<br>    作为潜力股,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并非自足性的,其先天优势固然毋庸置疑,但是相对的技术和价格壁垒却仍使其曲高和寡,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不是建筑师一方所决定的,缺少了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孕育、滋养和催化,其仍将无法实现从潜力股到绩优股的飞跃。本章将分别从国家政策、业主决策、建筑教育和公众参与等角度进行外部条件的。<br>    3.1  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br>    建筑一直被建筑学人视为艺术而弘扬,但其工程技术性却屡遭鄙薄,事实上,工程技术性是建筑异于其他艺术而存在的物质基础,国家政策提供了框架并直接左右着建筑业的发展趋向,其他艺术则由于物质性偏弱而与国家政策若即若离。<br>    3.1.1  国家政策对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意义<br>    站在时代转折点上,生态建筑正在向渴望可持续发展的我们招手,但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转变无疑是低效的,国家政策法规的倾斜对其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对于具有示范意义的大空间公共建筑而言更是如此。<br>    绝对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条件下我们无法回避经济发展问题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辩证关系,创造有利条件变二者的“零和游戏”为寻求二者的双赢。传统大空间建筑是以经济主义为基础的,必然产生经济外部性问题。所谓经济外部性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是一种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其中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反之则称为外部不经济性。能源环境问题则是私人成本社会化的必然结果,要解决这问题,必须在操作上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展开
目录
引言<br>第1章  绪论<br>1.1  生态化背景<br>1.1.1  对新奇无休止的迷恋<br>1.1.2  建筑的返本归原<br>1.1.3  生态意识的觉醒<br>1.1.4  建筑与生态有约<br>1.2  相关探索<br>1.2.1  大空间公共建筑理论的发展<br>1.2.2  生态建筑理论的深化<br>1.2.3  国内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化设计进展<br>1.3  相关概念辨析<br>1.3.1  生态理性<br>1.3.2  结构理性<br>1.3.3  节能建筑VS生态化建筑<br>1.3.4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功能可持续设计VS生态化设计<br>1.3.5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气候设计VS生态化设计<br>第2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生态使命<br>2.1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空间特征解析<br>2.1.1  空间尺度的特征<br>2.1.2  空间使用的特征<br>2.1.3  空间塑造的特征<br>2.2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提出及探索<br>2.2.1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提出<br>2.2.2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特性<br>2.2.3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优势及展望<br>第3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外部条件<br>3.1  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br>3.1.1  国家政策对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意义<br>3.1.2  国外生态政策的借鉴和中国生态政策的启动建设<br>3.2  业主决策的理性态度<br>3.2.1  短期与长期利益的统筹平衡<br>3.2.2  前期专业策划机制的完善<br>3.3  建筑教育的观念更新<br>3.3.1  升华建筑理念<br>3.3.2  拓展技术结构<br>3.3.3  改良设计模式<br>3.4  公众参与的积极策应<br>3.4.1  绿色消费观的启蒙倡导<br>3.4.2  完备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br>第4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原则框架<br>4.1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br>4.1.1  有机整体法则<br>4.1.2  物物相关法则<br>4.1.3  协调稳定法则<br>4.1.4  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流动法则<br>4.1.5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法则<br>4.2  生态理念内涵<br>4.2.1  生态世界观<br>4.2.2  机巧主义<br>4.2.3  共生观念<br>4.2.4  动态思维<br>4.3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原则<br>4.3.1  高效化原则<br>4.3.2  健康化原则<br>4.3.3  木桶效应原则<br>4.3.4  此时此地原则<br>4.3.5  有机化原则<br>第5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策略<br>5.1  建筑选址的“生态位”策划<br>5.1.1  从功能可持续出发策划“生态位”<br>5.1.2  从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出发选址<br>5.2  形式追随生态<br>5.2.1  从“自然之理”到“自然之利”<br>5.2.2  集约的有机建筑体形<br>5.2.3  理性高效的结构优化<br>5.2.4  缓冲气候的开放生态界面<br>5.2.5  建筑构造多功能复合<br>5.2.6  “意译式”的地域主义<br>5.3  内容结合生态<br>5.3.1  环境品质健康<br>5.3.2  环境负荷减约<br>5.3.3  空间功能高效<br>第6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美学宗旨<br>6.1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内涵与外延<br>6.1.1  传统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内涵<br>6.1.2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拓展与超越<br>6.1.3  建筑进步的评价标准<br>6.2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表象<br>6.2.1  优美和谐的景观环境<br>6.2.2  有机轻灵的建构优化<br>6.2.3  自律宜人的空间品质<br>6.2.4  精致高效的建筑构件<br>6.3  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深层逻辑<br>6.3.1  生态理性的有机彰显<br>6.3.2  生态美学的本体内涵<br>结语<br>参考文献<br>插图索引目录<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