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外部条件<br> 作为潜力股,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并非自足性的,其先天优势固然毋庸置疑,但是相对的技术和价格壁垒却仍使其曲高和寡,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不是建筑师一方所决定的,缺少了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孕育、滋养和催化,其仍将无法实现从潜力股到绩优股的飞跃。本章将分别从国家政策、业主决策、建筑教育和公众参与等角度进行外部条件的。<br> 3.1 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br> 建筑一直被建筑学人视为艺术而弘扬,但其工程技术性却屡遭鄙薄,事实上,工程技术性是建筑异于其他艺术而存在的物质基础,国家政策提供了框架并直接左右着建筑业的发展趋向,其他艺术则由于物质性偏弱而与国家政策若即若离。<br> 3.1.1 国家政策对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意义<br> 站在时代转折点上,生态建筑正在向渴望可持续发展的我们招手,但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转变无疑是低效的,国家政策法规的倾斜对其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对于具有示范意义的大空间公共建筑而言更是如此。<br> 绝对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条件下我们无法回避经济发展问题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辩证关系,创造有利条件变二者的“零和游戏”为寻求二者的双赢。传统大空间建筑是以经济主义为基础的,必然产生经济外部性问题。所谓经济外部性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是一种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其中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反之则称为外部不经济性。能源环境问题则是私人成本社会化的必然结果,要解决这问题,必须在操作上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