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br> 饮食养生的第一堂课<br> 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论<br> 食物的“四气”<br> 食物的“四气”,又称四性,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寒与凉、热与温仅是程度有所不同,食物的寒凉性和温热性是相对而言的,还有一类食物在四气上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即寒热之性不明显,则称之为平性。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居多,温热者次之,寒凉者最少。<br> 一般正常健康状况下,我们的身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寒热之性不明显,因此我们的日常食物也多属性质比较平和的,例如玉米、花生、猪肉、牛肉等。<br> 在机体处于阴阳寒热失衡状态时,可通过食物不同的性味进行调理。《神农本草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根据中医理论,凡是能够治疗寒证的食物,大多数属于温性或热性,但是温热性的食物却有助热生火、耗伤人体阴液的弊端。例如羊肉、辣椒、干姜、葱、酒等食物多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等功效,寒性病证或虚寒个白冷的人宜多吃,但是热性病证或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则忌食。<br> 相反,凡是能够治疗热证的食物,大多数属于寒性或凉性,但寒凉性的食物却有抑制、损伤人体阳气的副作用,例如绿豆、西瓜、冬瓜、苦瓜等食物多具有清热生津、泻火止渴等功效,对于热证或火气偏重的人宜多食,但是阳气不足或虚寒体质的人则忌食。<br> 食物的“五味”<br> 食物的“五味”就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不过一般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中医对五味的认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食物的具体口感味道,即滋味;二是食物性质的抽象概念,即食物的作用。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食物五味之中以甘味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