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亿所鼓吹的这些“创新”,全都是假的!四项“创新”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把前人早已做过的事情说成是自己的“创新”。
所谓“词目选择紧扣时代法”就是如此。
事实上,紧扣时代选词是前辈词典编纂者早已形成的共识,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哪里是王同亿的“发明暨创新”?即以《辞海》为例,该书1936年初版的《编辑大纲》,就有这样的说明:“现代学艺之进展,人事之迁移,新陈代谢,瞬息万变;因之语言之孳乳递演,亦绝尘而驰,一日千里。苟非推陈出新,顺时以应,则辞书之用有时而穷,此《辞海》之所由编辑也。”该书的《编印缘起》还说,舒新城继徐元诰主持《辞海》编务后,“觉原稿中已死之旧辞太多,流行之新辞太少,乃变更方针,删旧增新;然旧辞有从前之字书类书可依据,新辞则搜集异常困难。曾嘱同人遍读新书新报,开始时收获尚多,后来则增益甚少,尝有竟日难得一二辞者。”由此可见当时对搜集新词目的自觉认识和辛勤劳动。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王同亿把“词目选择紧扣时代法”算作自己的“发明暨创新”的虚妄。但王同亿却以专利权人自居,要别人先得到他的允许才能选收新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还有所谓“破坏式求真法”也是如此。这个提法纯属故弄玄虚,使人看了如堕五里雾中。幸亏从《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的《前言》中尚可略知一二:“词语释义用本人在1997年首先提出的‘破坏式求真法’(即用例证去考验释义的准确性)严格检验,尽可能地克服了同类工具书释义以偏赅全的毛病,体现了本词典释义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由此可见,令人费解的所谓“破坏式求真法”,无非就是用具体事例来检验词典的释义是否全面(目的仅是克服以偏概全)。其实,可以用具体事例来检验的不光是释义的全面与否,也可以是其他问题。例如王同亿将“拘留”解释为“关押”,人们就可以用“逮捕”也是“关押”而“逮捕”不同于“拘留”的事例来认定这个释义过于宽泛。但因王同亿只把“破坏式求真法”与克服以偏概全相联系,这里也就以此为限。现在要问:这个方法是王同亿的“发明暨创新”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是斟酌词典释义的寻常方法.,人们早就使用了。远的不说,就在王同亿自称发明此法的1997年以前几年,人们在批评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时,曾用这种方法指出该词典有许多释义以偏概全。现在不妨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发人深思的笑话——(语言大典>短评集》中摘引几个例子:
针对该词典将“谈恋爱”解释为“在散步时向人求婚”,批评者说:“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大典》的编纂者为何这样固执地非让谈恋爱的人在散步时求婚不可,在海边沙滩上游泳,躺着晒太阳时求婚不也很浪漫吗?再说,许多‘谈恋爱’的人并不求婚呀。”(P2)
针对该词典将“一级教授”解释为“德国大学最高一级的教授”,批评者说:“中国的大学不也有一级教授吗?即使外国,也不光是德国才有呀,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呢?“(Pll0)
针对该词典将“辞书”解释为“为一种语言里的词提供另一种语言里的对等词的参考书”,批评者指出,辞书不限于双语词典,单语词典、字典、百科全书也都是辞书。(P231)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