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斗篆】同“科斗文”。如宋代梦英《墨池编》论文字十八体,其中有“科斗篆”。
【简牍文】文字学术语。古代书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文字。
【篆书】文字学术语。(1)大篆和小篆的统称。(2)王莽时的“六书”之一,即小篆。(3)泛称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各种字体,包括甲骨文和金文。
【大篆】文字学术语。(1)从春秋到战国初期,秦国一带所通行的文字。因小篆从此而出,故称“大”。字体较西周金文匀称整齐,与小篆接近,但比小篆严谨复杂,石鼓文为其代表。(2)统称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
【小篆】文字学术语。也叫“秦篆”。战国末期,秦国在大篆基础上整理改造而成的一种文字,因大篆在前,故称此为“小”。字体较大篆简单,偏旁固定,结构匀称,笔画圆润宛转,代表作是泰山刻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罢黜六国文字,以小篆为正体。【秦篆】同“小篆”。如《汉书?艺文志》:“《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
【八体】文字学术语。传说秦代流行的八种字体。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书有八体,一日大篆,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日虫书,五日摹印,六日署书,七曰殳书,八日隶书。”其实八体之中只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才是不同的字体,刻符、摹印、署书、殳书还是篆体,只因书写的工具和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变体。王国维《观堂集林?桐乡徐氏印谱序》云:“大篆、小篆、虫书、隶书者,以言乎其体也,刻符、摹印、署书、殳书者,以言乎其用也。秦之署书不可考,而新郪、阳陵二虎符,字在大小篆之间,相邦吕不韦戈与秦公私诸玺,文字皆同小篆,知刻符、摹印、殳书,皆以其用言而不以其体言。”
【刻符】“八体”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锲刻在符节上的篆文。因为用刀具锲刻,笔画不能宛转自如,故与篆文有所不同。参“符节文”。
【摹印】“八体”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摹写在玺印上的篆文。因为玺印印面有限,故文字有所损益、屈曲、避就,与一般篆文不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