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要想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对不同的人,就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即人们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其实是一个“沟通”的秘诀,也是和人相处、交朋友、给人好印象、了解对方的秘诀,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
据说,孔子在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次,一匹驾车的马挣脱缰绳跑开了,吃了一位农夫的庄稼,这位农夫就把马扣住不放,于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自告奋勇去交涉。
孔子众多弟子中,子贡是最能言善辩的一位。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齐国的田常欲要夺取王位,又畏惧高、国、鲍、晏四大家族的势力,于是想出兵攻打鲁国,以显示其力量。孔子为救鲁国于危难之中,派遣子贡去游说诸侯。子贡不仅说动齐国不攻打鲁国而改为伐吴,又说动吴国出兵救鲁国,接着说服了越国出兵帮助吴国伐齐,还说服了晋国与吴国开战。结果子贡依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四国诸侯,调动了百万大军,制造了艾陵、黄池、五湖三场大战。结果鲁国未用一兵一卒,未伤一草一木,倒是越国趁乱把吴国灭掉了。
按说凭子贡的说话水平,说服农夫应该是易如反掌,“嘴”到擒来,谁知道子贡讲了半天道理,说了不少的好话,农夫就是不还马,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着说:“拿人家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人家,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贡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怎么行得通呢?”
于是孔子让马夫前去讨马。马夫走到农夫跟前,笑嘻嘻地说:“老兄,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马吃你两口庄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农夫听马夫这样说,再看看与自己相同打扮的马夫,觉着很亲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交往中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它抓住了人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在语言上让对方得到自我满足,放松防卫意识,并且能使对方因为你的“关心”(对他的客套、亲切)而对你产生好感。
商场也好,谈判也好,谋事也好,走到社会上,谁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每见有人谋事处人,诸多阻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合拍、不默契;相反,有人善于解决难题,也在于合拍、默契。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善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能轻松接近对方和对方建立初步关系,从而轻松地达成交谈目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一个圈子的人和同一层次的人,多有共同的无形规范、共同的标准,故此比较容易理解和沟通。但很多人不明白,你这个圈子或者阶层是有局限性的,而社会往往是很复杂的,故此,以我为核心,是很难“合拍”的。“合拍”的前题就是要有“自利利他”之心,当自己的需求与对方的需求“合拍”时,就一拍即合,水到渠成,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在与人交际中要灵活应变,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技巧贯穿始终。
比如:有位销售代表小王,当他面对的是像“人”的客户时,他会很客气地说话。
小王:李总,您好。我是小王。
李总:你好,最近忙吗?很久不见,最近有什么新政策?
小王:公司最近出来了一个奖励计划,要和您谈谈。
李总:还要你多关照呀,具体怎么操作呢?
小王:是这样的……
如果遇到客户像“鬼”,就用“鬼”的方式来对待他。
小王:你小子最近忙什么?好久不见,也不给我电话。
李总:你小子怎么不给我电话?我整天帮你卖货,我是为你打工,你要知道。你很滋润,和老婆享福,也不关心贫下中农的死活。嘿。
小王:谈正经的,我们公司最近要出一个奖励计划。
李总:快点,有话快说,有屁快放,我这里还忙着呢。
小王:你小子急什么?是这样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小王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选择了不同的说话方式,当客户是一个绅士时,他就用绅士的方式来对待;当客户是“流氓”时,他也要变成“流氓”。这就是因人而异的说话技巧。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表面上似乎带有贬义,意在责备一个人说话见风使舵,没有原则,实际上,它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际方法。现实生活中不仅有“人”,而且有“鬼”,更可悲的是往往见到鬼还不能不说话。鬼如果听不懂或听不得人话,于是你只好说鬼话。“见鬼说鬼话”者,不得已也。
至于人能不能说“鬼话”?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说鬼话者是不是一定堕入鬼道?我看也未必尽然。鬼话大概和一切语言一样,无非是一种载体。关键要看其内容。哪怕规劝鬼改从人道,大概也必须说些鬼话才能与之沟通。
其实,任何交际。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对象,与人说话,必须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性格、彼此间的关系等,恰当地表达。正如俗话所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对象。”如果说话不看对象,就难免事与愿违。
具体地说,对不同的对象说话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分性别说话——对男性,可以采取较强有力的语言;对女性,则应当温和一些。
第二,区分年龄说话——对年轻人,可以采用煽动性的语言以调动他们的激情;对中年人,应该讲明利害得失,以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第三,区分性格说话——若对方性格直爽,便可以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委婉含蓄一些;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该不动声色,使其疑自消。
第四,区分文化程度说话——一般说来,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明确的说法,多运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对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则可以采取抽象的说理,特别是富于哲理的语言,更受欢迎。
第五,区分兴趣爱好说话——对一个球迷,只要你一提起踢球的事,他都会眉飞色舞,兴致勃勃,并且对你产生好感;对一个对球赛根本不感兴趣的人大谈球赛,则无异于对牛弹琴,甚至导致对你产生厌烦情绪。
第六,区分职业说话——不论遇到何种职业的人,只要你能运用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二、切忌触到对方的忌讳 要想把话说得动听,就不要触到对方的忌讳。因为,中国是一个很讲忌讳的国度。凡是遇到忌讳的词儿,就要想办法把它变一变,用别的词儿来代替,这就叫避讳。例如,大年初一就有许多忌讳,如不能说病、死、破、败等不吉利的字眼。假如小孩不懂说出了口,大人就用手纸去擦一下小孩的嘴巴,表示小孩的嘴巴是同屁股一样贱的,虽然说错,但已擦干净了,所谓“童言无忌”嘛。民间流传着一个“巧媳妇”的故事:从前,有个王九,他有个聪明乖巧的儿媳妇。有一天,王九的两个朋友张九和李九,一个提着一壶酒,一个拿着一把韭菜,去请王九喝酒。偏巧王九不在家,只好请王九的儿媳妇转达他们的邀请。王九回来后,儿媳妇对公公说:“张三三,李四五,一个提着连盅数,一个拿着马莲菜,来请公公赴宴席。”这位巧媳妇巧妙地把与公公名字(九)同音的字一一作了改变,既正确转达了意思,又避免了公公名讳,堪为精通避讳之道矣。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放过牛,讨过饭,做过和尚,结交了一帮穷朋友。做了皇帝后,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渐渐袭来了,于是他很怀念过去的穷朋友,总想找机会与他们谈心。
有一天,一个人从乡下赶来,一直跑到皇宫门外,在他的哀求下,传话官进去启奏说:“有旧友求见。”
朱元璋听后很高兴,吩咐传进来。那人进来后即下拜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蔡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很高兴,回想当年大有饥寒交迫、有乐共享、有难同当的情景,心情很激动,所以,立即封他为御林军总管。
这个消息让另一个过去的朋友听了,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也该有所收获。
和朱元璋一见面,他高兴极了,生怕旧友忘了自己,便指手画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洒在泥地里,你只顾顺手从地上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卡住喉咙。还是我出的主意,一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才把草叶子顺进肚子里去。”
当着百官的面,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为了顾全风度,他喝令左右:“哪来的疯子,给我轰出去。”朱元璋是九五之尊,怎么能够容忍他人说自己的乞丐往事呢?所以,这位皇帝的穷朋友没有掌握说话的方式,一味讲实话,触动了朱元璋的忌讳,结果落得个被轰出去的结果。
俗话说,“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说话要谨慎。说话的时候,嘴边一定要把个门,一定不要说到对方忌讳的事情上了,否则,后悔也来不及。口语是即时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说错了话,即使事后解释,也难以完全挽回影响。因此,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留神,不要触到对方的忌讳。
每个人都有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不愿别人提起的忌讳,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与人们愉快地交谈,就一定要防止触到对方的忌讳上,使谈话不欢而散。
现如今,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旧时代的风俗禁忌日益消逝,但作为残余尚有留存。至于那些由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风俗禁忌,也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在现代跨行业、跨地区、跨国际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尽量避免触及他国、他地、他人的种种禁忌。
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交谊上却有极大影响,你在社会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因此说话不顾忌讳而多招冤家对头,那更是不值得了。
P2-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