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体能训练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6448686
  • 作      者:
    杨世勇等编著
  • 出 版 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体能训练学》构思新颖、严谨,文字生动流畅,不仅适合体育院系作教科书,也可供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以及部队和武警官兵进行体能训练的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杨世勇,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一1984年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学习:1984年至今在成都体育学院任教,先后任重竞技教研室主 任,学院教学督导组副组长;先后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2—2003年受国家体育总局派遣援外任马来西亚Perak举重教练,培养学生获重大国内外比赛奖牌 30枚。马来西亚((ChinaPress>)2003年9月20日对杨世勇的执教情况曾进行专题报道。 

  1990年至今,先后任四川省举重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中国举重协会委员,中国举重协会科研委员 会副主任,四川省科协(科技青年联合会)会员。 

  1996年至今,先后被推选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国家体育总局 优秀 “中青年专业学术、技术骨干”,“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先后晋升举重国家级、国际二级、国际一级裁判员。1984年至今先后100余次任世界、亚洲、全国各类举重比赛裁判长、技术代表、仲裁、裁判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建立体能训练学为宗旨,力图从系统、全新的角度阐述这门学科。本书是国内外系统论述体能训练学的第一本著作,重点探讨了体能训练的内容、价值、原则,体能发展的敏感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训练以及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和灵敏素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训练方法。本书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国内外不同项目大量优秀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规律,提出了发展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提高体能训练水平的最佳理论模式,对指导运动员体能训练具有现实和理论的意义。本书构思新颖、严谨,文字生动流畅,不仅适合体育院系作教科书,也可供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以及部队和武警官兵进行体能训练的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水平,都会影响到体能的整体水平。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董国珍,2000)。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许多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后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这些指标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变化。对一般人来说,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只要具备正常的功能,就可以适应日常环境和正常生活活动。但是对于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必须在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特定环境里,要在承担超常的运动负荷和极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活动,因此,仅仅使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维持在一般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在机体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挖掘其最大潜力,乃至达到生理"极限"水平。由于现代运动成绩已达到极高水平,要创造优异成绩就必须使身体具有适应创造这种高水平成绩的基础。因此,体能训练就要在遗传和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对有机体中的可变异部分给予影响、使之提高,以符合创造高水平成绩的需要。鉴于上述原因,体能训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和身体形态得到全面提高,运动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大量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以及掌握、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专项成绩创造条件。
  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是充分发展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从而深刻影响和促进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机能的改善,提高运动员的健康水平,为专项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体能训练学的概念
第二节 建立体能训练学的依据
第三节 体能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体能训练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体能训练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体能训练的内容
第二节 体能训练的价值
第三节 体能训练的原则
第四节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第三章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 身体形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节 各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第三节 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第四节 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第四章 力量素质训练
第一节 力量素质概述
第二节 力量训练方法
第三节 力量训练技术动作

第五章 速度素质训练
第一节 速度素质概述
第二节 速度训练方法
第三节 速度训练技术动作

第六章 耐力素质训练
第一节 耐力素质概述
第二节 耐力训练方法
第三节 耐力训练技术动作

第七章 柔韧素质训练
第一节 柔韧素质概述
第二节 柔韧训练方法
第三节 柔韧训练技术动作

第八章 灵敏素质训练
第一节 灵敏素质概述
第二节 灵敏训练方法

第九章 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一节 体能计导类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二节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三节 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四节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十章 运动素质的转移
第一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机制
第二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类型
第三节 运动素质负荷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