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大旧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8010453
  • 作      者:
    陈平原,夏晓虹编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1998.1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老北大的故事(代序)<br>校史拾零<br>北京大学最早期的回忆<br>记优级师范馆<br>京师大学堂师范馆<br>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br>记译学馆<br>八年回想<br>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br>蔡先生任北大校长对近代中国发生的巨大影响<br>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br>回忆“五四”<br>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br>扰攘不安的岁月<br>五四以后之北大世界语宣传运动<br>七年北大<br>三一八惨案中的北大学生<br>北京大学的复校运动<br>记忆残片<br>——忆‘一二九”时的北大<br>七七事变后北大的残局<br>我在北大<br>我和北大<br>回想北大当年<br>北京大学预科<br>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br>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br>从“五四运动”到“六三索薪<br>北大六年琐忆<br>“五四”杂忆<br>“但开风气不为师’<br>——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br>回忆我在北大的一段学生生活<br>我的大学生涯<br>一点经历·一点希望<br>末班车<br>红楼掌故<br>北京大学五十周年<br>我观北大<br>北大和北大人<br>记北京大学的教授<br>汉花园的冷静<br>沙滩上的骆驼<br>不是万花筒<br>马神庙的塑像<br>自由之神<br>理想中的北京大学<br>北大与北大人<br>蒋梦麟先生<br>胡适先生<br>钱穆先生<br>陈垣先生<br>“北大老”<br>沙滩<br>“拉丁区”与“偷听生’<br>“凶”“松’“空”三部曲<br>吃<br>住<br>课程与图书<br>红楼一角<br>红楼内外<br>卯字号的名人<br>三沈二马<br>红楼点滴<br>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br>北大图书馆<br>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关系<br>松公府旧北大图书馆杂忆<br>北大忆旧<br>六十年前我在北大的几点回忆<br>读书有味聊忘老<br>北大教授剪影<br>外景素描<br>北京大学素描<br>北大外景速写<br>沙滩马神庙<br>——老北大回忆之一<br>忆沙滩<br>老北大<br>红楼<br>府院留痕<br>北大区里的小饭铺<br>沙滩的住<br>沙滩的吃<br>名人菜<br>“北大河”

内容摘要

    在望得见皇城的地方念书,形成何种心理期待,似乎不言而喻。即便帝制已经取消,高高耸立的皇宫,依然是某种文化符号。每天阅读此符号,不可能完全熟视无睹。或者欣赏,或者厌恶,但有一点,皇宫所包含的“政治”、“权力”、“中心”等意味,很容易感染阅读者。北大师生之故意不提紫禁城,不等于毫无这种心理积淀。每回学生示威游行,都要在天安门前演讲,当然不只是因那里地方宽敞。进入民国以后,“天安门”作为政治符号,取代了“紫禁城”的地位;更因其具有某种开放性,兼有“公共空间”与“权力象征”的双重意义,成为政府与民间共同注目的焦点。从北大民主广场到天安门城楼,这距离未免太近了。当初清政府筹建京师大学堂时,若把校址设在山清水秀、远离权力中心的郊区,学生们的政治意识是否会有所减弱,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br>    北大学生自认继承太学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种信念之确立,早在五四运动以前。1903年的拒俄运动中,北大学生集会抗议,慷慨激昂,表示“要学古代太学生一样,‘伏阙上书’”。在这“北大学生争取自由的第一幕”中(俞同奎《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虽有“伏阙上书”的动议,但其读禁书,喜演讲,发通电,以及事后有人走向社会,组织武装等,均非汉宋太学生所能想象。而五四以后的学生运动,往往有政党的直接领导,成为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所谓太学传统,主要取其政治意识;至于实际运作,早已斗转星移。<br>    将学校作为党争的基地,其间利弊得失,黄宗羲、章太炎的意见截然相反,值得三思。这里不想详细讨论学潮的功过,而是借政府对待学潮的态度,窥探现代中国政治的演进。借用谢兴尧的话来说,便是“红楼一角,实有关中国之政治与文化”(《红楼一角》)。<br>    在“第一幕”中,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争到了马上选派出国留学的权利。此后,读书人地位急剧下降,政府态度也日益强硬。1919年的五四运动,只是以火烧赵家楼的罪名,把若干学生抓起来,可见政府对舆论尚有忌讳。到了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那可就是公开的屠杀了。周作人将后两个事件,作为现代中国政治的象征:五四代表知识阶级的崛起,三一八象征政府的反攻。“在三一八那年之前,学生与教授在社会上似乎保有一种权威和地位,虽然政府讨厌他们,但不敢轻易动手”;此后可就大不一样了,以北大教授李守常、高仁山惨遭杀害为标志,政府决定采取强硬立场,以极端手段解决学潮(《红楼内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