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制度改革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1015137
  • 作      者:
    胡建华等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大学制度改革始终是许多国家政府与大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改革这样一个系列工程中,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制度改革的成败,制度创新成效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大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在社会进步中作用的发挥。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大学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丛书:大学制度改革论》在制度的层面,对整体的与局部的、历史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外国的大学改革时间及经验、教训进行上了理论上的整理、思考、概括与分析,试图归纳出大学制度改革之规律,为大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的参照系。  《大学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丛书:大学制度改革论》上篇4章分别是大学制度改革目的论、动因论、模式论、价值论,意将大学制度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动因、模式、价值,把握大学制度改革的全貌,认识大学制度改革的规律,下篇5章依次为大学学科制度改革论、教学制度改革论、研究制度改革论、管理制度改革论、教师制度改革论,着重于微观层面,就学科制度、教学制度、研究制度、管理制度、教师制度这几个关乎大学性质的基本制度的改革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丛书:大学制度改革论》是这一领域的最新力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学术体制改革  伯顿·克拉克认为,大学内部以知识领域为依据,大致可分为不同层次的两大群类,比较狭窄的一类为讲座、研究所和学系的群类,比较宽泛的一类为学部、专业学院和普通学院的群类。改革趋势是适应学科分化与综合并存的特点,逐步建立能够包容和沟通更多分支领域的新型组织,并加强大学层面的学术事务协调。  1.讲座、研究所形式。讲座、研究所等群类是适应知识分化而出现的大学基层组织。讲座、研究所是德、法、日等国大学中的一种基层教学研究组织形式。每个讲座都有自己的教学和研究领域,虽然有时这种领域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至整个政治学或物理学。一所大学中,不同类型的讲座的数目至少与所涉及的学科数目一样多,并且随着讲座用于开设分支学科领域,它们的数目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每个讲座由一名教授终身负责,同时配备副教授等必要的辅助教员。负责讲座的教授有权决定讲座的教学、科研、财务和人事等事宜。讲座制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自主性,教授的学术自由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涉;其主要不足是教授专断独行、各行其是,不仅严重制约副教授等年青学术人员的发展,而且易于产生学术交流的壁垒。随着学科综合化趋势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对讲座进行改革,以加强学科渗透、扩大民主参与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日本有的大学提出以范围更为宽泛的“研究室”的名称来取代讲座。  2.学系形式。大学的学系是英、美等国借鉴德国讲座模式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学基层组织形式。与讲座相比,学系并非是围绕着学术权威而建立起来的,它更倾向于根据知识本身内在联系创建或撤并。适应学科综合与分化并存的趋势,有的学系所覆盖的学科领域相对较宽,一个学系就是一个一级学科,如物理学系、化学系等;有的则相对较窄,如电子工程、国际金融等。学系的负责人为系主任,系主任通常由校长提名任命或从本系教授中选举产生再经校长任命。学系内不仅教授们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且其他教学人员在开课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权利。因此,与讲座相比,系科体制比讲座制相对民主一些,系主任往往不具有讲座教授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这种相对民主的气氛,为学术评价和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术的发展。一方面,系科制强化了大学教学人员之间以学科为纽带的关系,使拥有同类型知识的教师聚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强化学科的基础地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但是,另一方面,系科制也有其缺点。  ……
展开
目录
总序引言上篇第一章 大学制度改革目的论第一节 大学制度改革的倾向性一、学术倾向性的大学制度改革二、政治倾向性的大学制度改革三、经济倾向性的大学制度改革第二节 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类型一、大学的目的与政府的目的二、来自于大学内部的目的与来自于大学外部的目的三、学术性目的与社会性目的四、三对目的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形成过程一、政策(目的)制定的法律化二、政策(目的)制定过程中咨询机构的参与三、我国大学制度改革政策(目的)制定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 大学制度改革动因论第一节 影响大学制度改革的外部动因一、宗教二、政治三、经济四、文化五、科技六、社会思潮第二节 影响大学制度改革的内部动因一、大学校长二、大学教授三、学科四、办学理念五、制度环境与路径依赖六、大学传统第三节 对大学制度改革动因之反思一、对大学制度变革过程中外部动因的反思二、对大学制度变革过程中内部动因的反思三、动因与大学制度变革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内外部动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四、未来时期影响大学制度变革的新动因第三章 大学制度改革模式论第一节 大学制度改革模式的分类与选择一、变革发生演化的视角:哈弗罗克的三种教育改革模式理论二、变革主体的视角:单一主体变革模式与多主体变革模式三、变革模式的三个维度:深度、广度与层次四、比较的视角:主动借鉴型变革模式与被动移植型变革模式五、改革走向的视角:自上而下的下延型变革模式与自下而上的上延型变革模式六、制度创新的视角:诱致型变革与强制型变革第二节 大学制度改革与模式移植一、模式移植是大学发展史上的常有现象二、模式移植的过程——主动与被动……下篇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