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1092414
  • 作      者:
    大卫.W.约翰逊(David W.Johnson),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的读者对象为大中专院校教师、从事教育改革的研究人员、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将与读者共同探讨教与学的团队的构建模式与运用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办求为教师提供一些全新的教学观点,技能和方法,以教授和指导成为和青少年如何有效地互动式学习。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基本类型及其具体实施步骤,以及教师如何合作性的工作。
展开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大学教学与合作性学习
1.1  引言
1.2  大学教学的改革
1.2.1  改革大学教学的模式
1.2.2  大学教学的历史
1.2.3  旧教学模式
1.2.4  新教学模式
1.3  实现新的模式:合作性学习
1.4  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1.5  合作性学习的历史
1.6  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
1.7  合作性学习小组的类型
1.8  在大学课程中使用合作性学习
1.9  离开“象牙塔”准备好进入“现实世界”
1.9.1  事业的成功
1.9.2  互相作用的世界
1.9.3  生活的质量
1.10  总结
1.11  最后的按语
附录1.1  定义
第2章  关于合作性学习的研究
2.1  引言
2.2  社会互依性研究
2.3  相互作用的方式
2.3.1  给予和接受帮助
2.3.2  信息交换的认识过程
2.3.3  同伴的反馈
2.3.4  挑战与争论
2.3.5  公开倡导与承诺
2.3.6  相互影响
2.3.7  成就动机
2.3.8  人际信任
2.3.9  焦虑和绩效
2.3.10  对促进性相互作用的总结
2.4  合作性学习带来的结果
2.5  成就努力
2.5.1  成就
2.5.2  批判性思维能力
2.5.3  对学科领域的各种态度
2.6  人际关系
2.6.1  人际吸引与凝聚
2.6.2  社会支持
2.6.3  学生在学率
2.6.4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2.6.5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
2.7  心理健康
2.7.1  心理调节
2.7.2  准确有洞察力
2.7.3  自尊
2.8  3种结果的互惠关系
2.9  缩小不一致
2.10  最后的按语
附录2.1 研究合理性报告
第3章  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
3.1   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3.2  运用合作性学习
3.3  积极的相互依靠
3.4  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相互作用
3.5  个人责任
3.6  人际和小组相处技能
3.7  小组过程
3.8  5个基本要素的增效
3.9  积极的相互依靠和知识冲突
3.10  美女与野兽的故事
附录3.1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第4章  正式的合作性学习
4.1  科林斯王和旧的教学模式
4.2  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小组
4.3  老师的作用:学习身边的引导者
4.4  指定教学目标
4.5  课前准备工作
4.5.1  决定小组规模大小
4.5.2  把学生分成小组
4.5.3  安排活动空间
4.5.4  备好教案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依赖
4.5.5  分派职责以确保学生的相互依靠
4.6  布置任务和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
4.6.1  解释学术课题
4.6.2  解释成功的标准
4.6.3  组织积极的互相依赖
4.6.4  建立个体成绩责任制
4.6.5  组织小组之间的合作
4.7  预先规定学生的行为活动
4.7.1  监督学生们的行为
4.7.2  提供学习帮助
4.7.3  教授社交技巧
4.8  评估学习和评定学生合作情况
4.8.1  课程收尾工作
4.8.2  评价学生学习的质与量
4.8.3  评估小组合作效果
4.9  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
4.9.1  解题课
4.9.2  拼图式程序
4.9.3  同学校订:写作中的合作学习
4.9.4  反复练习的两人小组
4.9.5  检查作业
4.9.6  准备测验
4.9.7  小组测验后的个人测检
4.9.8  课堂表述
4.9.9  实验小组
4.9.10  合作阅读小组
4.10  总结
附录4.1  老师在合作中的角色
附录4.2  合作课程的工作表
第5章  非正式合作性学习
5.1  讲座的诱惑
5.2  讲座是什么
5.2.1  简介
5.2.2  定义
5.2.3  恰当的运用
5.2.4  讲座的构成
5.2.5  讲座运用中的问题
5.2.6  讲座的敌人
5.3  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
5.4  带有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的讲座
5.5  引导性得点讨论
5.5.1  引导性两人重点讨论组
5.5.2  预先准备的两个小组
5.5.3  两人问答小组
5.5.4  进步检查
5.6  间歇性两人讨论小组
5.6.1  要求有积极反应
5.6.2  同步解答两人小组
5.6.3  两人合作记笔记小组
5.6.4  两人阅读和解释小组
5.6.5  概念归纳
5.7  总结性重点讨论
5.7.1  总结性两人合作写作小组
5.7.2  总结性两人记笔记小组
5.7.3  补充作业
5.8  其他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
5.8.1   讲座前后播放电影或展示
5.8.2  同学反馈小组
5.8.3  合作性学习小组
5.9  结论
第6章  合作性学习的基层小组
6.1  引言
6.2  合作性学习和社会支持
6.3  基层小组是什么
6.4  基层小组的形式
6.4.1  班级基层小组
6.4.2  大学基层小组
6.5  接受指导的基层小组
6.6  为什么使用合作基层小组
6.6.1  建立长期关系的需要
6.6.2  意义、目标和心理健康
6.6.3  责任和动力
6.6.4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6.6.5  基层小组和退学
6.6.6  生活必需品
6.7  停留在爱里
附录6.1  基层小组会议工作表
附录6.2  合作性学习合同
附录6.3  合作性学习进步报告
第7章  学术辩论
7.1  引言
7.2  辩论的本质
7.3  学生如何得益
7.4  辩论影响学术效果的过程
7.5  组织学术辩论
7.5.1  组织学术任务
7.5.2  准备指导材料
7.5.3  组织辩论
7.5.4  进行辩论
7.5.5  教学生辩论的技巧
7.6  数学的辩论
7.7  科学领域的有组织的辩论
7.8  总结
附录7.1  教师在辩论课中所扮演的角色
附录7.2  辩论课程计划
附录7.3  辩论练习:安排
附录7.4  建设性辩论准则
附录7.5  案例
附录7.6  奖分制度
第8章  各种合作性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8.1  引言
8.2  50分钟的课堂
8.3  90分钟的课堂
8.4  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给学生打分
8.5  误区:小组成员共用一个团体分数是不公平的
8.6  学习环境人性化
8.7  合作与毕业
8.8  一节模拟示范课:教育社会心理学
8.8.1  课程的概述
8.8.2  课本
8.8.3  课程要求
8.8.4  考试
8.8.5  论文
8.8.6  评分
8.8.7  合作与毕业
8.8.8  学习要求
8.8.9  准备论文
8.8.10  研究综述论文
8.8.11  写一份研究综述论文
8.8.12  研究综述论文的同伴修改
8.8.13  合作学习的种类
8.8.14  基层小组
8.8.15  小组讨论测试
附录8.1  小组考试确认表
附录8.2  基础概念考试
附录8.3  学生合同
第9章  教师的合作性工作
9.1  引言
9.2  大学的组织结构
9.3  同事互助小组
9.3.1  专业讨论
9.3.2  共同计划和课程的设计
9.3.3  互相观察
9.4  在运用合作性学习中获得专业技能
9.5  对同事互助小组的领导
9.6  全学院的任务小组
9.7  特别决策小组
9.8   结论
第10章  结论
10.1  新旧模式的比较
10.2  任务、产品、消费者
10.3  教学态度的改变
10.4   设定标杆和设置目标
10.5  组织结构现代化
10.6  资料获得方式的与获得专业知识
10.7  教师对合作性学习的发展和艺术级地运用合作性学习
10.8  展望未来
附录10.1  合作性学习之课堂观察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