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2220328
  • 作      者:
    董泽芳,沈百福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8
收藏
内容介绍
  《百川归海》包括教育分流的历史发展、教育分流的客观依据、教育分流的模式构建、教育分流的运行机制等十一章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观自主适应机制
  教育分流的中观自主适应机制,是指以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通过系统和学校自身内在的激励与约束力量调节和控制分流活动,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人才的需求。
  建立教育分流的中观自主适应机制,有赖于社会变革,如发展生产、更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的社会氛围,使教育分流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能从环境中获得分流培养人才所需的足够的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以维持其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教育系统的内部变革,使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分流培养活动中,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力、发展动力与调适能力。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与社会整体的改革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我国过去注重单一的计划经济,强调统一管理,教育系统缺乏自主权力,教育分流一般都是按指令性计划进行,很难具有生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自然经济模式与单一僵化的产品经济模式,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正在逐步建立,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教育系统,使之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逐步形成教育分流的自主适应机制。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教育分流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分流的概念辨析
(一)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工
(二)"双轨"分流与合理分流
(三)教育分流与教育合流(校际分流与校内分流)
二、教育分流的功能演变
(一)由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演变
(二)由片面分化向分化与整合并重演变
(三)由社会选择向社会与个人选择兼顾演变
三、教育分流的时代特征
(一)分流主体的社会性
(二)分流体系的开放性
(三)分流实施的计划性
(四)分流形式的多样性
(五)分流过程的民主性
(六)分流指导的全面性
(七)分流时间的后移性

第二章教育分流的客观依据
一、社会分化:教育分流的外在依据
(一)社会分化的双重效应与理想目标
(二)社会分化与教育分流的双向互动
(三)社会分化现状及其对教育分流的影响
二、个性发展:教育分流的内在原因
(一)发展个性: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
(二)个性差异:教育分流的重要依据
(三)合理分流: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分流施教:教育转轨的迫切要求
(一)教育转轨是时代的呼唤
(二)教育转轨必须拆掉“应试教育”的“独木桥”
(三)教育转轨必须构建合理分流的“立交桥”

第三章教育分流的模式构建
一、分流模式的构成因素
(一)价值目标体系
(二)结构功能体系
(三)操作策略体系
(四)调适机制体系
二、分流模式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二)教育基础与培养能力
(三)政府认识与政策导向
(四)文化传统与国民意向
三、分流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满足需求原则
(二)促进发展原则
(三)整体优化原则
(四)统筹兼顾原则

第四章教育分流的运行机制
一、宏观调控机制
(一)宏观调控的模式选择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三)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二、中观自主适应机制
(一)自主办学机制
(二)自我发展机制
(三)自我调控机制
(四)自主选择机制
三、微观流向指导机制
(一)流向指导的概念与意义
(二)国外流向指导的理论与方法
(三)我国流向指导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第五章国外教育分流的类型及启示
一、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分流
(一)背景因素分析
(二)分流的特点
(三)启示:对特殊儿童的分流施教应受到重视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
(一)分流时机的把握
(二)分流比例的确定
(三)启示:解决好出路是关键
三、普通教育内部的分流
(一)内分流的基本类型
(二)内分流的形成原因
(三)对我国限制择校的思考
四、高等教育内部的分流
(一)横向分流: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
(二)纵向分流:自愿转换与考试淘汰
(三)改进我国纵向分流的建议

第六章国外若干中等教育分流模式述评
一、校内分流模式
(一)按质分流模式
(二)按轨分流模式
(三)实施因材施教,完善校内分流
二、校际分流模式
(一)英国校际分流模式
(二)德国校际分流模式
(三)法国校际分流模式
(四)日本校标分流模式
(五)办好职教学校,改进校际分流
三、社会分流模式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
(二)日本的产学合作
(三)德国的双重培训
(四)英国的继续教育
(五)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社会分流

第七章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组
(二)家长组
(三)社会人士组
三、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在校初中生的教育分流意向
(二)学生家长的教育分流意向
(三)社会各界人士的教育分流意向
(四)不同人群的教育分流意向比较
(五)几点启示

第八章国民教育分流意向差异分析
第九章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定量分析
第十章教育分流的现状分析
第十一章促进合理分流的若干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