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戏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各地经济状况,留给民众艺术享受的多少则取决于表演者的水平高低。古代民间一般的神戏只是由民众临时选出一些人装扮角色,或是由村社业余戏班表演,他们只能说唱简单的祈神求福一类的台词,主要靠普通乐器的击打和民众的喧哗活跃“剧场”。如山西的锣鼓杂戏,演出前举行一种“迎杂戏”的仪式,演员装扮后,在锣鼓唢纳引导下,列队在村中绕一圈,然后上庙敬神演戏。剧目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武打戏为主,但原始成份多,只顾交待历史事件,有的只是史诗诵读,不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基本局限在讲史说唱阶段。雁北的《斩旱魃拔)》只由一个演员扮旱魃,4个演员扮四大天王,迫拿旱魃,台上追到台下,再沿街追赶。观众纷纷用砂石土块等投向旱魃,最后旱魃被擒,游街示众,演出结束①。再如清代河南土梆子戏,节目大多是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一类的故事,道白唱词全是河南土语,只是稍微加点简单配乐。演出人员起初都是游手好闲之辈,略懂声乐即搭台唱戏,专门在迎神赛会时表演。因水平有限,收费很少,某地民众只要供应他们茶饭,若干天内都不会离去。这类神戏,民众更多的是从视听感观刺激中获得欢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