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音响报道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327735
  • 作      者:
    张舒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5.8
收藏
编辑推荐
    音响报道是广播新闻诸多形式中最具广播特点的报道形式。在广播新闻教学中也有它特殊的位置。中国传媒大学(前北京广播学院)在教学上从来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认识音响对广播的重要性,掌握采制录音报道的技能,最初的教材定名为《录音报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广播节目多姿多彩,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远不止录音报道一种所能包括,考虑到这种变化,把教材名称改为《音响报道教程》。
展开
内容介绍
    《音响报道教程(修订2版)》作为大学本科的教材,力求理论与实际结合,重点在于应用。使学生具备研究和探索音响原理的能力;掌握采制音响报道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现代广播新闻工作的要求。《音响报道教程(修订2版)》在总结我国广播音响报道发展中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中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注意我国当代广播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力求反映出广播新闻宣传的新发展与新水平。<br>    本教程基本内容分上、下两篇:<br>    上篇绪论部分:从理论上阐述“音响”与广播改革的关系;音响报道在广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到五章,论述音响报道的特性;以及实况广播、广播讲话、现场报道和广播特写的特点和制作方法。<br>    下篇第六到十一章,主要介绍采制录音报道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环节,第十二章阐述音响报道的美学特征。<br>    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说明问题,书中较多地引用实例。以供学生学习与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br>    第一节 广播新闻本体概述<br>    一、广播特点与优势<br>    关于广播的特点,我国广播界的一些前辈和专家有过很多论述。早在1952年的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同志在总结报告中就曾经指出:“比起其他的宣传工具来,广播有它本身的特点,它用电波来传送声音,通过声音来进行宣传与鼓动。报纸的特点是用文字、靠视觉。电视的特点是用形象和声音,是靠视觉和听觉,而广播是靠声音的,它完全靠听觉。……广播既然是通过声音来进行宣传的,因此,它是迅速的,不受空间限制的,和诉之听觉的。”后来在1956年的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梅益再次论述了关于广播特点问题。他说:“我们是使用声音和语言来工作的,我们的节目以极高的速度传送给所有拥有收听工具的听众。我们特有的特点就是声音、速度和群众性。”①<br>    原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同志1983年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广播电视通过声音和图像进行形象化的宣传,容易被人接受,为人喜爱。它的传播范围广,能深人家家户户,只要有接收工具,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听能看。它的传递速度快,不受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事件发生的当时进行报道,可以同时向亿万人进行宣传。这是它的长处和优势。短处是一瞬即逝,难以仔细查考,不能整体浏览,播出有先后次序而不能任意选择。”<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上篇<br>绪论<br>第一节 关于广播改革的思考<br>第二节 音响报道的发展<br><br>第一章 音响报道的特性<br>第一节 音响报道的新闻性<br>第二节 音响报道的优越性<br>第三节 音响报道的局限性<br>第四节 音响报道的题材<br><br>第二章 现场直播<br>第一节 现场直播的基本特点<br>第二节 现场直播的基本环节<br><br>第三章 广播讲话<br>第一节 广播讲话的历史<br><br>第二节 广播讲话的类型及其价值<br>第三节 如何组织广播讲话<br>附:广播讲话《历史见证人》<br><br>第四章 现场报道<br>第一节 什么是现场报道<br>第二节 现场报道的分类及题材选择<br>第三节 现场报道的采制要求<br>第四节 采制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br>附:现场报道《漫长的瞬间》<br><br>第五章 广播特写<br>第一节 广播特写的概念<br>第二节 广播特写的价值和类型<br>附:广播特写《一幅画了三十四年的画》(节录)<br>附:广播特写《难以忘却的歌声》(片断)<br>第三节 广播特写制作中的几个环节<br>附:广播特写《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br>下篇<br><br>第六章 录音报道概述<br>第一节 录音报道的基本特征<br>第二节 录音报道与其他几种音响报道的区别<br>附:录音报道《“造林”还是“造字”》<br><br>第七章 录音报道的<br>几种常见体裁<br>第一节 体裁划分的必要性<br>第二节 录音报道几种常见体裁<br>附:录音新闻《三峡发电了!》<br><br>第八章 实况音响的采录与运用<br>第一节 正确认识实况音响<br>第二节 实况音响的功能<br>附:录音报道《投下公民的一票》<br>第三节 音响与主题的关系<br>第四节 采录音响的基本要求<br>第五节 选用实况音响的基本要求<br>附:录音报道《珠峰日记》<br><br>第九章 人物讲话的采录<br>第一节 人物讲话在录音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br>第二节 采录人物讲话的基本要求<br>第三节 记者的访问艺术<br>附:人物访问《张学良接受大陆赴台记者采访》<br><br>第十章 录音报道中的记者语硎<br>第一节 记者语言与音响的关系<br>第二节 记者语言在录音报道中的作用<br>第三节 记者语言的写作要求<br>附:录音报道《搬迁》<br><br>第十一章 录音报道的真实性<br>第一节 录音报道必须真实<br>第二节 录音报道真实性的要求<br>第三节 组织、补录和配乐问题<br><br>第十二章 音响报道的美学特征<br>第一节 研究音响报道美学的必要性<br>第二节 音响报道的形式美<br>第三节 音响报道的内容美<br>第四节 广播新闻工作者的审美观<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