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会诊中国电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3927100
  • 作      者:
    胡智锋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智锋,男,1965年2月生,山东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1988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任教,历任讲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电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
  参加学术团体与社会兼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全国广播电视学刊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记协新闻期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先后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年)、首届“京师杯”“十大科技学术之星”(1999年)、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年)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8)。
展开
内容介绍
  《会诊中国电视》是在博士生张国涛、杨乘虎的帮助下,把我十几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电视的文字梳理了一遍,面对200多万字的著述,既有多年劳作的欣慰和成就感,也有无从下手的茫然,敝帚自珍,真要下决心编成一本令自己满意的文集,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和国涛、乘虎等沟通商量多次,经过了4个阶段的处理过程,首先考虑把著作抛开,因为毕竟已经成书,没有必要再次重复出现;然后考虑按照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需求编出了“中国电视20讲”的框架,更多着眼于电视艺术基础理论,但在框架形成后却发现其中的若干篇章已被多种著作和报刊杂志引用,且在我2004年刚刚出版的自选集《电视的观念》一书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此后我们又讨论按照时间的、历史发展的顺序把不同时期的文字分别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串联起来,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见证中国电视的发展脉络,这个框架确定后我又仔细地浏览了拟入选的篇章,深深地感觉到中国电视这十几年来发展速度之快、观念更迭之迅疾令人惊叹,七八年以前的文字也许对于今天来讲,只有历史存证的意义,而现实的启示价值就显得不那么充分了。最后,我还是忍痛割爱,决定把选取的时间限定在最近几年以内,在此范围内对发表的各类文字进行梳理、整合,抽掉其中的纯学理性的文字,以动态的、基于电视艺术与传媒实践现实情状的观察、分析、交流、评说为主要内容,最终形成了目前书稿的面貌。我想这些文字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见证“转型期”中国电视的风云变幻,并为广大的电视传媒、电视艺术的从业者和研究者的现实实践与理论探讨提供一些较为鲜活的、可资借鉴的素材。
展开
精彩书摘
  刘:我想应该多谈一些体制问题、或者制度性的问题了。我觉得1993年的改革,就像经济改革中的国企改革一样,实际上是完成了一种放权让利和承包制的问题,制片人就相当于一个承包人,赋予一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义务。这样,微观单位放活了,宏观上也带来了整体性的突破。但电视改革到今天为止,相对于报纸来说,电视机构还有几个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在产权结构上清一色的国有独资,导致了电视属性的事业和产业不分。这个问题报纸领域已经逐步放开了,比如《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的产权构成不能说是私营资本,也不敢说是外资,但至少是国有多资,那么它就形成了一个利益均衡体,这样一个利益均衡体,势必逼着媒体按照市场的属性和规则进行运营,逼着他们去吸纳人才、理顺机制,逼着他们按照市场所需要的方向去设计内容、设计营销模式。反过来,所有电视机构,因其是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缺乏利益追求的动力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所以改革就非常难以推进。第二,相对于报纸来说,电视没有享受到公平的国民待遇。为什么呢?报纸去年(2003年)已经取消了公费订阅,所有报纸都一视同仁地在市场上发行,而且除了两三家报纸以外,报纸的事业属性已经被取消,都成了需要在市场上打拼的媒体。这样的结果,大家也没发现报纸乱到哪去。
展开
目录
上编 对话篇
会诊中国电视
——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
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
中国电视生产与传播的新理念
提高传播艺术水平开创电视外宣新境界
中国电视观念的演革
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电视学科体系
传媒教育——塑造你美好的形象
中编综论篇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思考
中国电视呼唤理论创新
建立传媒研究与传媒实践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种电视现象评析
“凤凰模式”三思
——关于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
开放度·本土化·传播艺术
——中国电视引进节目特质探析
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现状及发展之我见
中国城市电视的理论考察与现实思考
电视新闻编排的新探索
——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新闻编排类评奖
述评
发展新亮点探索新突破
——第八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广播
电视应用理论部分综述
开拓对外广播新视野
——在第六届“中国彩虹奖”对外广播节目颁奖研讨会
上的点评
当今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六届“金话筒奖”文艺类节目主持人评奖分析
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概述
北京影视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评析
两种路径多元格局
——10年来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建设之一瞥
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现代传播》的25年
——在《现代传播》创刊2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下编 批评篇
省级卫视的“情感”突围
——解读江苏卫视的频道定位
生存环境·战略思考·策略问题
——湖北卫视媒介形象塑造三论
新闻频道建设需突破六大屏障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五周年探索的启示
创建科教频道的意义和价值
《南京零距离》的五点启示
开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新空间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7》栏目点评
电视读书类栏目的个性化生存
——解读《非常接触》
一档清丽雅致的新栏目
——评《艺术人生》
直播:一个意味深长的“媒体事件”的建构
——三家电视媒体现场直播节日《生命20小时》点评
电视春节晚会三论
——从CCTV2002春节联欢晚会说起
春节联欢晚会:“模式”之思
多重“对接”的成功探索
——评《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会》
拍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三个核心要素
电视剧:标准·取向·情境设计
——以“现实题材长篇电视剧”为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责任与使命
《百年小平》对文献纪录片的新探索
为了历史的公正与人类的尊严
——评21集电视纪录片《未被审判——侵华战争受害者
对日诉讼纪实》
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求
《(焦点访谈)红皮书》对新时代的历史性记录
胡智锋学术著述一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