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播音发声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044818
  • 作      者:
    徐恒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85.9
收藏
编辑推荐
  《播音发声学》是北京广播学院汉语普通话播音专业的专业基础教材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播音发声的理论,懂得练习方法的根据,以利播音发声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本书是北京广播学院汉语普通话播音专业的专业基础教 材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播音发声的理论,懂得练 习方法的根据,以利播音发声实践。
  二、播音发声是语言发声的一种,它的理论必然涉及到语言 学、汉语普通话语音,以及发声的物理、心理机制和生 理活动诸方面。本书力图对这些方面的有关问题作出简 要的叙述,重点放在发音吐字的生理活动控制上。
  三、发声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学习成效最终要以实际发声 能力与质量来检验。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在前人播音发声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用来服务于实践。离开了发声实践 则观点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于各项控制练习需要给以 充分的重视。
  四、在探讨发声的物理特性、心理特性及生理特性时,不能 不引入自然科学的观点、实验语音学的成果。这些观点 和成果有助于探索播音发声的奥秘,却不能直接指导发 声实践。发声器官是人这个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 们只能凭自己的感觉进行发声练习及调整。在人类的语 言发声中,根据科学实验得到的结论往往与发声感觉并 不一致,甚至有相悖之处,这就形成了本书在叙述方面 的一大难题。在这类问题上,本书试图立足于发声实践 给以解释。
  五、语言——说和听是人类行为中最奥妙的现象,它的很多 重要机制还是当代科学家需要努力探索的未知领域。播 音发声——这一语言发声的分支更是刚刚开始进行探 索。受编著者本人知识水平及实践经验的局限,本书的 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诚心地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章发音吐字训练总说
  第一节  发音与吐字
  任何一种乐器都是由动力、振动体及共鸣器组成的,人类发音系统也不例外。人们运用呼出的气息为动力,使喉部的声带振动发音,经过由喉至口唇的声道共鸣而美化、扩大。但是人类的言语声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吐字,它使人类的声音获得了为其他任何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巨大的表现力。
  一、发音是动力、振动、共鸣的综合运动。
  气息与声带联合动作而发音,两者配合的状况决定喉原音的状况,经过一系列共鸣才成为人们听到的声音,三个环节是协调动作的。在气息与声带两者的配合中,气息的作用更主动些,因为声带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气息状态的制约,比如强气流通过喉部发音时,两声带会自动紧闭甚至假声带也会靠拢以帮助阻挡气流。至于共鸣,与气息状态也直接相关,比如高共鸣需要比较强一些的气流,而特别低的共鸣气流量需要较大。由此可见,在发音的三个环节中,气息控制是较重要的一环。如果能自如地控制气息、调动气息,发音问题可以说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二、对吐字环节要给以充分重视,要妥善处理发音与吐字的关系。
  在有声语言中,语义必须通过语音体现。汉语的字就是词素(或词),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必须通过吐字才能发挥语言表情达意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字是意与情的载荷体。播音员要想准确、鲜明、生动地传情达意,必须充分重视吐字这个环节。
  在处理发音与吐字的关系时,要“以字带音”,即发音要服从吐字的要求,而绝不能以音害字。不能单纯追求声音“像银铃”、“如洪钟”,好的声音要通过吐字表现出来。
  播音员的字音要符合语音规律的要求,发音的部位、方法都不能脱离准确普通话语音所允许的范围;也不应远离生活语言而去追求某种特殊的音色。
  在实际运用中,发音与吐字是紧密相联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就是在分别进行阐述时也必须有所交叉。比如口腔既是咬字器官,又是主要的言语发声共鸣器官,研究吐字问题时必然联系到口腔共鸣的运用,要想使吐字饱满有力度必须有气息的支撑等等。
  三、对诸发声器官要有所了解。
  为了改善发音、吐字的质量,对发声器官——包括动力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及咬字器官——的生理机制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对发声器官的控制运用,还能帮助你找到改进发声的途径,避免在实际运用中走弯路。
  第二节  发音状态与感觉
  一、发声的精神状态——积极、松弛、集中。
  人的精神状态对发出的声音有直接的影响,  “最佳”状态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发声时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积极——精神是振奋的、积极的,神经的传导作用敏锐而迅速,这时,声音就会像一股暖流从胸中流出。如果以消极被动、应付差事式的精神状态发声,神经的传导作用迟滞,声音也会是疲沓的、冷漠的。在学习过程中,状态积极的含义还包括学习态度要积极,有目标、有信心、有步骤。
  松弛——从精神到全身肌肉都是放松的,反应灵活,毫无紧张僵硬感。要知道,精神状态与全身肌肉状态是互为影响的。精神的紧张会导致肌肉的僵硬,在发声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气促、喉紧、“声音不听使唤”。反过来,肌肉的僵硬也会导致精神状态的不舒展,比如胸部僵硬、喉部束紧都会使感觉迟钝,束缚播音时感情的运动。当新手在话筒前感到精神紧张时,有经验的播音员往往这样提醒他:  “坐舒服,肩放松,从容地深吸几口气,”这会使紧张状态有所缓和。“只有在松弛的状态下才能自如地控制声音”,这是有用的经验之谈。
  集中——精神集中于发声欲达的目的。在实际播音时,精神应集中于所播内容,防止混入杂念。在进行发声练习时,精神应集中于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自我反馈灵敏,调整及时,可以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最忌讳散漫无目标地练声。不要以为多练几遍一定会收效,漫无目标或目标不集中都会影响练习效果,有时甚至会把错误的方法巩固起来,收到的效果恰恰相反。
  积极、松弛、集中是整体要求,不能偏废。积极、集中而不松弛,易成僵着;松弛而不积极、集中,便成松懈;这都是不利于发声的状态。
  二、练习的姿式——舒适,有利于发声。
  姿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发声质量,应该从学习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长期用不正确的姿式发声,不仅影响发声能力的扩展,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比如经常侧头发声,会使左右两声带不均衡。弓腰驼背发声则不利于呼吸、不利于健康。那种伸颈就话筒的习惯也是必须改掉的。
  那么,正确的姿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肩垂,颈背松而直(腰不能挺),躯体略前倾,小腹微收,舒服地坐于椅的前端;两肘松弛地放于桌上,双手拿稿,略离桌面;两脚自然着地。这是坐着练习的姿式,也就是日常播音的姿式(电视播音员出图像时,躯体不必前倾)。
  在播音创作过程中,头部、躯体及上肢都会有些活动,但幅度不能太大;要注意避免像打拍子样的点头或挥手。活动幅度大了,嘴与话筒的距离、角度变化也就大了,会使声音忽强忽弱,电视形象也不稳定。像打拍子样地点头、挥手,会影响言语节奏的自如变化,不利于表达。
  播音员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坐着工作的,个别场合也要站着或在轻微行走中播音。练声的姿式也分坐姿和立姿两种。在很多情况下,播音员是在户外空气新鲜的地方练声的,这时就要用立姿。
  立姿——一脚向前伸出半步,身体重心放在伸出的前脚掌,后脚自然跟上,成“丁字步”;两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扣于胸腹前。这时胸自然挺起,小腹微收,肩下垂。这种姿式有利于胸部的扩展,可以自如地移动身体重心及活动上肢,姿态也较优美健康。男子可以采用两脚平稳分开的姿式。
  三、发声的综合感觉
  对发声的调整只能靠我们的感觉。发声时发声器官是在大脑中枢的控制下统一行动的,发声感觉也是综合感觉。在学习阶段,为了便于学习和训练,我们不得不把这个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但各个部分的训练都是为了取得正确的总体感觉,而不是相反。
  发音吐字的综合感觉——声音像一条弹性带子,下端从小腹拉出,垂直向上,至口咽,沿上颚中纵线前行,受口腔的节制形成字音,字音好像被“吸着”而“挂”在硬颚前部,由上部齿处弹出,流动向前。有人形容它:言语声的链像一串明珠从口中流出。这条弹性带子随感情的变化而纵收自如。
  如何才能取得这种总体发声感觉呢?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句话:
  气息下沉,  喉部放松;
  不僵不挤,  声音贯通;
  字音轻弹,  如珠如流;
  气随情动,  声随情走。
  前四句讲发音,五六句讲吐字,最后讲声音弹性的取得。下面将分若干章进行探讨。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播音发声总说
第一节 播音员必须学会驾驭声音
第二节 人类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播音发声特点的形成
第四节 播音员需要什么样的声音
第五节 正确处理情与声的关系
第一部分 播音发声的物理基础及心理基础
第二章 播音发声的物理基础
第一节 声音的形成与传播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第三节 共鸣
第四节 共振峰与元音的形成
第五节 混响与吸音系数
第六节 播音应用特点
第三章 播音发声的心理基础
第一节 大脑及语言神经中枢
第二节 言语发声
第三节 听觉心理
第四节 播音发声的心理特点
第二部分 发音及吐字(发声的生理活动及训练)
第四章 发音吐字训练总说
第一节 发音与吐字
第二节 发声状态与感觉
第五章 气息(呼吸)控制
第一节 播音对气息的要求
第二节 呼吸器官
第三节 生活状态的各种呼吸方式
第四节 播音发声的呼吸方式
第五节 气息运用的感觉与特点
第六节 气息控制基础练习
第六章 喉部发音(声带)控制
第一节 讲究喉部发音控制的意义
第二节 喉部构造
第三节 声带振动机能
第四节 真声与假声
第五节 喉部发音控制
第六节 喉部控制与气息控制的配合
第七节 应注意避免的发音毛病
第七章 共鸣控制
第八章 吐字——口腔控制
第三部分 声音的弹性
第九章 声音弹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