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1428162
  • 作      者:
    郭亚夫,殷俊编著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在20世纪末加入了WTO,面对世界经济浪潮的洗礼,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正历经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外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新闻改革和新闻实践提供借鉴作用,这正是教育部把“外国新闻传播史论”作为新闻传播学主干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当今世界传播格局里,这种意义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新闻体制改革和世界传媒发展进程的加剧而被极大地“放大”了。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分为专门史和国别史两部分,史、论结合,特色在于突出了外国新闻传播中“资本运营”和“产业经营”两大内容,注重引介海外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把它们纳入本书体系,以期为本科生、研究生拓展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打下更厚实的学术基础,更好服务于我国的新闻改革和新闻实践。专门史部分的“理论史”、“法制史”等建构为探索新闻传播史论教材创新提供了平台。专门史和国别史的结合,有利于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去领会和把握世界新闻传播格局中的制度性、理论性等深层次要素。
展开
精彩书评
  代序
  一、新闻与新闻学
  “外国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了解它的内涵之前,应先弄清新闻与新闻学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新闻学?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那么,什么又是新闻呢?中外许多学者曾给新闻下过许多定义。我们认为,陆定一同志在20世纪40年代所下的定义是在我国新闻理论界和业内人士中为较多的人所认可的一个定义,我们
  不妨以此来开始我们的讨论。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氏定义将新闻归结为“报道”。据此,所谓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则应该是指人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现象和活动。新闻学则是对人类这种报道的现象和活动的研究。
  为什么既要讲现象,义要讲活动呢?因为现象与活动是有区别的。现象带有一定的自发色彩,而活动则带有一定的自觉色彩。一般而言,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现象往往是先于活动的。
  新闻学作为研究人类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规律的学科,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理论、历史、实践的方法方式”。
  第一个部分是理论,它较为务虚,包括“新闻学概论”以及近些年来十分火热、成为显学的“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相关内容。
  第二个部分是历史,一般是依地域划分为“中国新闻事业史”和“外国新闻事业史”。作为一门专门史,新闻事业史具有两栖性,它既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这门大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是实践的方法方式,它包括实践方式与实践方法两个分支。为什么要区别为实践的方式和实践的方法呢?那是因为二者是不一样的。实践的方式一般而言要宏观些,而实践的方法则要微观些。
  那么,新闻实践的方式、方法又是指的什么呢?
  新闻实践的方式是指在人类新闻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诸种新闻部门,即新闻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
  而新闻实践的方法则是指在人类新闻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形成(与细分)的诸种新闻实践环节,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很明显,新闻实践的方
  式方法的研究构成了我们经常所说的新闻业务这一块。依新闻部门来划分,新闻学又被分为报学(报纸新闻学)、广播新闻学、电视新闻学、网络新闻学等二级学科(这里把新闻学定位为一级学科)。而若依新闻环节来划分,新闻学则又被分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等二级学科。倘若再进一步将新闻实践的诸部门与诸环节相交叉,则形成更为多样也更为专门的三级学科,如电视新闻采访学、报纸编辑学等。
  二、事业与新闻事业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而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部分却被冠以“中国新闻事业史”和“外国新闻事业史”这样的名称。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称之为新闻史,而要称为新闻事业史?换言之,为什么要加“事业”二字呢?
  这要从事业是什么说起。事业有别于一般意义的人类活动。所谓事业,是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①这里有五个关键词,即目标、规模、系统、影响和经常。它们分别构成了一般意义的人类活动与堪称事业的人类活动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
  当然,构成事业的这五项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少了其中任何一项的人类活动,不能被称为事业,而只能被看作一般意义的未达到事业层次的人类活动。
  但是,如果深人考察,就会发现,这五项要素并非平起平坐的并列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或软硬之分的——尽管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在下面逐个予以分析。
  首先看目标。目标者,“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②。它是指主体行为的目的性,即某种自觉性。显然,这一要素是相当宽泛的。作为要素,它较“软”,前面所提到的新闻活动,都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成分。
  其次看规模。规模即大小,而大小是相对的。同一规模,运用不同的参照物,其大小效果会有很大不同,甚至相反。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日发行量200多万份,与美国众多报纸相比,可谓大矣!但若与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相比,则可谓小之又小。日本的这两家报纸,其早晚刊合计各自达到l000万份以上的日发行量。可见,规模是有伸缩余地的。作为要素,较“软”。更何况,在定义中,规模之前还加上了“一定”二字。
  再来看影响。影响即效果、作用之大小。它与规模类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华尔街日报》的影响,较之绝大多数美国报纸不可谓小。但若与《纽约时报》相比,则要小些。可见,影响也是一个相对较“软”的要素。
  让我们再来看经常性。经常性是指活动的频率,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次数的多少。而“多少”显然也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比如,17世纪初的最初的报纸,基本上都是周报。如德国的《通告、报道与新闻报》  (1609年),  《法兰克福新闻》(1615年),均是周报,与16世纪的新闻出版物相比,可谓频率密。因为后者一般是季刊、月刊或旬刊。但与现在报纸的一般形态——日报相比,则无疑在经常性上是频率相当低的。反之,若与现在广播、电视新闻的滚动播出乃至实时转播相比,则日报的所谓经常性,又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不难发现,经常性也是一个较“软”的要素。
  五项要素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其中四个要素,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宽泛性或相对性,都比较“软”,而系统是诸要素中唯一较“硬”的要素。
  那么,人类新闻活动中的系统又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在上文中所讲的新闻部门或新闻媒介,它是在人类新闻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新闻活动正是借助这些新闻媒介,逐渐趋于复杂与完善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类的新闻活动与新闻事业究竟是何时产生的?
  人类要生存与发展,一刻也不可缺少新闻信息传播。所以,很明显,一般意义的新闻活动理应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即使在遥远的古代原始社会,尽管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十分原始也十分落后,但人们依然要依赖信息传播来从事生产与生活。
  ……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
  报业的兴起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延续了近百年的包括特许出版及独占制度在内的一大批封建专制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被废止推翻,英国人民得到了初步的出版自由。执掌权柄的长期国会于1641年7月5日正式取缔了令人生畏的封建社会舆论钳制的象征机构——“星法院”(皇家出版法庭),同年颁布了新的出版法令,规定“除出版者与作者或者至少印刷者的姓名已登记备案以外,任何书籍不得付印”,言外之意是只要人们事先登记备案,就可以自由地出版与发行书籍和其他出版物。与此同时,臭名昭著的皇家特许出版公司也被废除,英国新闻出版界初获自由,一大批新闻纸和宣传性印刷小册子纷纷创办,英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百家争鸣、言论自由、牛气勃勃的大好局面。这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印刷出版控制手段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崛起时代的来临。它不仅使以往不被人重视的小小英伦二三岛成为L廿界的中心,而且给英国资产阶级传播事业新体系的诞生和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背景。事实上,没有资产阶级政治上、军事上的革命,就没有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完成资产阶级新闻传播媒介从以往简单的商业信息传媒向政治性政论报刊转化的关键性飞跃过程。
  英国报刊史学者哈罗德·赫德说:  “1641年星法院取消后,报纸获得了出版自由(但只是短暂的),新出版人涌现,不再禁止刊登国内新闻,这给‘新闻书’的报道带来了新的活力。”的确,从1641年起涌现了许多“新闻书”,但是这一报刊繁荣时期是短暂的,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这48年中有过几次起伏。
  张隆栋先生曾将这个时期报刊的变化归纳为以下三点:(1)报纸仍是“新闻书”,但是在形式上由书变为报纸。第一页不再是封面和新闻书的书名,封里不再是空白,第一页变为报纸的头版,报名下面直接刊登新闻(有的刊登新闻要目);在内容上,开始刊登国内新闻,首先是刊登国会议程。两次内战(第一次1642年-1646年,第二次1648年2月至9月)中,出现了许多专门报道战况的“新闻书”。(2)从1640年革命爆发到1649年英国宣布为共和国,是革命的高潮;从1649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是革命的低潮。在后一时期,“新闻书”冉遭限禁,
  报刊种数急剧下降。到了1660年至1688年查理二世复辟革命遭颠覆时期,“新闻书”又回到了在封建统治下的残存状态了。(3)正像在英国革命前,书籍和小册子是重要的反对英国国教和封建统治的宣传工具一样,在革命时期,书籍和政沦小册子是动员人民战斗、推动革命前进的重要宣传工具。①
  早在革命爆发之初,封建王朝对出版物的压制措施就自动失效,各种报刊和新闻印刷品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在1640午一1660年间共有300多种。1641年11月,波克(SatnueIPocke)在伦敦发行了第一本专门报道国会新闻的周刊《国会每日纪闻》,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新闻界对国会消息进行报道的最早尝试,打破了长期不许报道国内新闻的禁令。他逐日记载国会消息,每7天或10天出一期新闻书,该刊存在到1655年。波克被后人尊称为“英国第一大记者”。对国会的报道招致了议员们的不满,遂导致了1660年国会正式下令严禁报道国会消息,并于1697年和1738年数次重申这一禁令。在18世纪时,国会认为:凡属(1)诽谤议员;(2)一般非难国会的报道;(3)非难政府,包括国王、大臣;(4)一切猥亵不敬的言论,均系侵犯国会的特权,对于此类信息的报道与出版,国会有权控诉并予以严厉处罚。
  一、出版自由
  在英国革命过程中,随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随着反对压制印刷出版的斗争的发展,人们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主张。 这是英国革命对世界新闻和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200多年后,列宁曾高度评价这一口号的历史意义,他说:“‘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当时,响亮地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并加以深刻论述的人,是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一1674年)。弥尔顿是英国历史.卜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期前后著名的政论作家。他1608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富有虔诚清教徒气氛的富裕家庭之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16岁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1632年弥尔顿在剑桥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致力于诗歌创作,在当时小有名气。1638年他到意大利旅行,访问过狱中的伽利略,并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相交往。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逼人,他赶回英国参加革命活动。当时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地主”的是长老派,在国会中占有多数议席。他们是清教中的右派,虽然拥护宗教改革,但是惧怕民主革命运动。因而历行检查制,压制出版自由。弥尔顿极力争取出版自由,以推动革命前进。1643年6月,作为临时统治者的长期国会又恢复了以往封建统治者们所惯用的出版印刷特许制度,规定未经出版检查委员会的事先审查和批准,禁止印刷出版任何书籍与小册子,企图借此控制舆论,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弥尔顿对这一法案十分蔑视,径自出版了几本小册子,为此于1644年被召到国会答复质询,他乘机慷慨陈词,向法庭递交了他的著名申辩书——《论出版自由》,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他在国会的这次演说中说:“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他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杀人只是杀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圣·阿尔巴斯子爵曾说过,‘责罚一种智慧就将增加它的威信。禁止一种写作,就会让人认为它是真理的火花,正好飞在一个想熄灭这种真理的人的脸上。” 在这篇演说中,弥尔顿全面批评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认为这一制度无疑足“让20个横行霸道的统治者建立起寡头政治,给我们的心灵再度带
  来饥荒,使我们除了经过他们用衡量过的东西以外就不知道旁的东西”,其后果只能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他认为检查制度是有害的,应该给每个人以自由获知、陈述和辩论的权利。因为出版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是宗教自由和公民自由的前提,是“一切自由之中最重要的自由”。他认为:用检查制度来压制出版自由,实际上就是在消灭人类的理性与生存尊严。他反对以少数人的好恶作为衡量出版物的标准,因为“这些检查员的所谓判断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狭隘胃口”,“试问谁又能保证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呢?”弥尔顿坚定地认为,英国的发明、艺术、智慧以及庄严而又卓越的见解绝不是一二十个人所能包容无遗的;更不用说,没有他们的监督这一切就不能通过,不经过他们的漏斗滤过,没有他们亲笔签署就不能发行。“不论他们的禀赋多么好,我也不能如此轻视英国的文化。情趣和悟性绝不能像商品一样加以垄断,或凭提单、发票,掂斤播两进行交易。”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意大利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节  报刊的发展史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通讯社历史沿革
第二章  德国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节  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通讯社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
第一节  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第二节  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第三节  革命后的报业和政党报刊
第四节  独立报业的成长和《泰晤士报》
第五节  廉价报纸的兴起和《每日电讯报》
第四章  法国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节  历史回溯
——集权控制与出版自由斗争相伴随之路
第二节  现状瞭望
——商业垄断与新闻理念矛盾相交织
第五章  美国近代报业史
第一节  来自英国的传统
第二节  殖民地时期的报业
第三节  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报业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一场革命
第五节  廉价报纸时期
第六节  向现代报纸演变时期
第七节  现代报业
第六章  现代美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上)
第一节  美国新闻传播业的宏观描述
第二节  美国报业组织管理及报业集团化研究
第三节  美国广播业体系及特色分析
第七章  现代美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下)
第一节  美国电视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及节目供应体制
第二节  美国互联网的发展与前景
第三节  当代美国新闻传播媒体的兼并重组与重大并购案例分析
第八章  俄罗斯及苏联地区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报业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报刊事业
第三节  苏联广播电视与通讯社事业
第四节  苏联解体前后及俄联邦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  日本现当代新闻传播史
第十章  第三世界若干重要国家新闻传播简史
第十一章  通讯社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二章  外国新闻传播法制史研究
第十三章  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发展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