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熄的离火:中国文化的面貌与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8435796
  • 作      者:
    李明军,高宏存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对我们中国而言,文化史研究特有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难以确定,至今学者们尚未为它规定一个严格的区域;二是其牵涉的知识门类太过广泛,往往使人陷入无穷无尽的古代知识碎片的钩沉而无法梳理出清晰的线索。《不熄的离火:中国文化的面貌与精神》将按照大百科全书这样一种通常的理解,以20个讲座的篇幅为大家勾画出中国文化史的地图,以求清晰地在读者面前显现出这条维系我们当代入与古老先民紧密联系的血脉。
    将书名取为《不熄的离火》是因为我们中华文明之火从远古绵延至今,是整个世界古老文明的仅存硕果,在新世纪里中华文明之火必将越烧越旺,而且也是深蕴着文化渊源的。在儒家的《易》中,离卦为八个基本卦象之一,“乾坤坎离”组合成所谓的“先天图”。在《周易参同契》中,坎离两卦的作用得到突出强调,以坎离讲阴阳变易,甚至称“易为坎离”。《离卦》的卦象为离(火)下离(火)上,为光明接连升起之表象。《离卦》的本象为火,又代表太阳,太阳东升西落,上下充满光明。离卦的爻辞说:“黄离,元吉。”离为火,黄为土,土为火之子,“黄离,元吉”喻子有明德,能附丽于父之道,而黄土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用“离火”喻文明,强调了文明的传承。在道教中,离既是火,又指心,为炼就金丹的根本所在,所以用“离火”喻文明,又强调了文明的精神内核,喻指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我们相信,读者在读完书中20个文化专题后,一定会对绵延不绝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产生更为深刻明确的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书摘 不周山的倾倒  中国大陆地势,看去西高东低,由“世界屋脊”般的青藏高原,向东南倾斜降落,依次也不乏错落地置列着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冲积平原,其间有长江、黄河蜿蜒东流入海。传说太古时候,共工与颛项争帝,结果共工失败,因发誓与颛项不共戴天,用头去撞不周山,不周山是西北顶天的柱子,遭共工这一撞,天倾西北。实际上,西高东低起因于玄古时代喜马拉雅山系隆起,西北地层因挤压而上升,天未曾垂下来过。南北气候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而适于农耕的平原、盆地又只占到总面积的1/3。地理面貌的特点一是疆域广大,二是多样的小环境又各有特点,所以又不免物产不齐,风土人情各异。文明的地域分布  中国大地地层中的古人类遗存,以骨化石和原始石器为主,后世发掘遍及东西南北,表明在考古学划定的旧石器及中石器时期(距今300万年到公元前7000~前8000年),都散落着文明的早期萌芽。如留下遗迹的元谋人(云南)、蓝田人(陕西)、北京人、郧县人(湖北)、金牛山人(辽宁营口)以及稍晚的丁村人(山西)、马坝人(广东)、河套人、山顶洞人(周口店)。新石器时期大量考古资料显示,先民早期聚落的地理环境与大河并不相干。在河谷地带定居以及考虑灌溉可能是更晚的事。新石器时期已知主要中国文化类型,大致分布在四个区域。这些区域共同显示先民生息于近水的高地。其中,第一个地区是中原地区,由裴李岗和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地理环境多以土丘、小河和平坦土地为特征;第二个是山东半岛,前有大汶口文化,后有龙山文化,遗址皆依于傍山近水的台地;第三个是长江三角洲,经太湖流域至杭州湾,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大体处于平原、湖沼和丘陵山地的交接地带;第四个是汉水与长江下游稍晚的大溪和屈家岭文化,也都靠山临水或在小河汇流处伴以小丘错落。九州与十道  史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至迟在夏代可能已有九州的概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目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1/8l或1/9,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有大九州的说法。P28
展开
目录
总序
引言
一 生生不息
1.三皇五帝
2.夏商文明
3.周秦文化
4.六朝风流
5.盛世唐朝
6.两宋文采
7.明清风雅
8.近代转型

二 九州方圆
1.江与河
2.山岳文化
3.九州沿革

三 异域空间
1.徐福出海与仙山传说
2.丝绸之路与香料之道
3.东游记与西游记
4.西洋故事与西学东传

四 从结绳到梨枣
1.文字的故事
2.竹简与布帛
3.刊刻与典藏

五 秩序与逍遥
1.礼法与仁义
2.权势的学问
3.精神的逍遥
4.坚忍的实践
5.无义的玄虚
6.天理与人欲
7.证据的询问

六 出世与超世
l.多神信仰
2.色空与涅檠
3.金丹的故事
4.天国与审判
5.清洁的精神

七 无尽的求索
1.神秘的星空
2.日月的流变
3.身体的科学
4.人生的预测
5.发明的故事

八 盐铁与食货
1.齐太公的启示
2.陶朱公与寡妇清
3.盐铁问题
4.庄园与市镇
5.赢利的道德
6.平准的学问

九 从家国到国家
l.禅让的质疑
2.八百诸侯的故事
3.分封制与郡县制
4.三省六部的沿革
5.家国结构的解体与重构

十 学与仕
1.私塾与校庠
2.经学博士
3.国子监与翰林院
4.书院的沿革
5.进士与状元

十一 实用的艺术
1.实用与华饰
2.饮食与礼俗
3.安居的艺术
4.车船与桥梁

十二 性别的文化意蕴
1.女娲的故事
2.性爱、爱情与婚姻
3.瓦与璋
4.安世房中歌
5.性文艺
6.男权话语与女权意蕴

十三 崇尚与禁忌
1.生育礼俗
2.婚姻礼俗
3.节日礼俗

十四 种族与家族
1.图腾的传说
2.姓氏的玄机
3.世族与庶族
4.家族与村落

十五 凝固的音乐
1.“阿房官”与“紫禁城”
2.墓葬与陵寝
3.四大名窟与洞窟艺术
4.壶中洞天与园林精神

十六 境界的追求
1.诗的国度与象征的艺术
2.诗骚传统与文人情结
3.从宫廷到市井
4.从舞台到书案
5.闪耀的群星

十七 意象的构造
1.意象的凸现
2.从写实到写意
3.文人画的流变

十八 流动的精神
1.文房四宝
2.书道与书艺
3.王羲之
4.书体流变与时代精神

十九 民生浮世绘
1.风与雅
2.乐府
3.敦煌的故事
4.“勾栏”与说唱
5.花部与雅部

二十 文化的积淀
1.文化名胜
2.文化名入
3.文化典籍
4.文化批评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