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财政政策转型:从积极到稳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1773491
  • 作      者:
    夏杰长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夏杰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兼成本与价格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和首都企业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致力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税收政策与现代服务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市科委等多项研究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财政政策转型:从积极到稳健》从财政政策周期替换的理论与实践及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分析入手,在占有大量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全面地论证了几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不足,分析并设计了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必要性和实现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型的思路与路径。
    
    《财政政策转型:从积极到稳健》系统地阐述了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在稳健的财政政策背景下,如何以公共财政理论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实施有效的中长期国债投资政策、税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及积极的就业政策。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政策特点
    1.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适度从紧”意味着在实施财政
    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在消除经济剧
    烈波动的同时,又保持住经济的平稳增长,即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软着陆”
    。“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
    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
    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而“适度的增长区间”,则是指经济增长的实现与社
    会物力、财力等的承受力相适应,脱离了客观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快或过
    慢增长都不是适度的表现。因此,“适度从紧”是为了防止宏观经济调控中
    的紧缩力度过大,使经济增长受到损害,不利于改革的深化。
    2.总量从紧,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历次大的经济波
    动,几乎都是源于投资膨胀而引发的总需求膨胀。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还在初步建立中,短缺经济的影响犹在,由投资膨胀引发的总需求膨
    胀在短时期内难以明显得到释放,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总量适度从紧的
    宏观财政政策是必要的。值得指出的是,财政政策坚持总量上的从紧,并不
    意味着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压缩。在这里,相对压缩有两层含
    义:一是指相对于上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1995年至1998年的
    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都低于了1993年和1994年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二是指相
    对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从1995年到1997
    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此外,1994年还实施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
    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为中央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财
    力保证,把与速度和规模直接相联系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作为中央的固
    定收入,把与经济效益水平直接相关的所得税等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以此
    限制地方对增长速度的片面追求。
    另一方面,吸取了以前经济过热时采取全面紧缩导致经济跌人低谷的教
    训,在总量从紧的大前提下,进行适时的结构调整,做到“紧中有活”,避
    免“一刀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比
    如公路、铁路、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环境保护项目等,对具有市场效
    益的企业,适当地加大公共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而对“泡沫经济”部
    分,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对单纯外延型扩张和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部分
    则从紧。通过“紧中有活”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
    型的转变,为以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1994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的周期替换
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
(一)宏观经济背景
(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目标
(三)政策特点
(四)实施效果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
(一)宏观经济背景
(二)政策特点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
(一)顺应经济社会形势变化调整财政政策
(二)把握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第二章积极财政政策:多视角考察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益
(一)拉动了经济增长
(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四)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
(五)支持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促进了就业
(六)促进了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七)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
二、正视积极财政政策的问题
(一)成本高昂
(二)国债资金投资效益递减
(三)存在体制复归倾向
(四)实现经济公平增长的力度不够

第三章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与转型
一、经济过热: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基本背景
(一)经济过热:判断与评价
(二)经济过热的现实要求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
二、现实的选择: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型
(一)稳健财政政策的涵义
(二)转向稳健财政政策恰逢其时
三、按照稳健财政政策下的要求调整财政政策思路
(一)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为核心的财政支出政策
(二)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

第四章  向民生倾斜:和谐视角下财政政策的新思路
一、中外学者对财政政策内涵与目标的表述
(一)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内涵与目标的表述
(二)中国学者对财政政策内涵与目标的表述
二、动态地把握财政政策的内涵、目标与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在不断延伸
(二)财政政策目标要与时俱进
(三)财政政策工具也要不断丰富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的重新审视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目标
(二)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恰逢其时
四、向民生倾斜: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的必然选择
(一)解决民生问题:财政政策责无旁贷
(二)民生问题凸现:表现与财政成因
五、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向民生倾斜的基本思路
(一)财政政策应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均等的发展机会
(二)财政政策在兼顾经济社会双重目标时应适度向社会事
业的发展倾斜
(三)财政政策要致力于建立公正、公平、共享的分配机制
(四)充分运用财政政策缓和就业压力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对贫困阶层的保护机制

第五章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的中长期国债投资政策取向
一、积极财政政策以国债为“发力点”
二、逐渐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标志
三、长期建设国债投资不同退出力度对经济影响的比较
(一)几种不同的退出方式
(二)与其他政策手段的不同配合方式对经济的影响
四、尽快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
(一)从主要进行建设投资转为面向全社会发展
(二)国债投资结构的调整:从主要拉动经济增长转向兼顾调
整经济结构
(三)在建项目的后续投入
(四)转向调整:应当注意的问题
五、加强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管理
(一)正确处理国债资金使用中的中央地方关系
(二)如何加强国债资金管理
六、长期建设国债的偿债机制问题
(一)现状分析:1998-2003年国债发行及还本付息情况
(二)预测分析:2004-2015年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占财政支出
比例
(三)目标定位:积极财政政策转向过程中的中长期国债偿还
机制
(四)制度设计:我国中长期国债偿还机制建设

第六章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的税收政策
一、微调:稳健财政政策背景下税收政策的近期选择
(一)税收政策的调整是一个“渐进”过程
(二)税收政策调整的重点领域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
(一)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二)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
(三)推进房地产税制体系改革
(四)适时调整现行消费税制,推动消费税改革
(五)统一城乡税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第七章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的收入分配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依然要扩大消费需求
二、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检验
(三)回归方法及结果
(四)模型的应用:如何理解中国消费需求不足
三、调控收入差距:公平分配政策和扩大消费需求着力点
(一)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多视角描述
(二)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控

第八章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的就业政策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对就业形势的基本判断
(二)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树立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
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就业者素质,降低失业率
(四)加强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建设

第九章积极财政淡出与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
一、积极财政强化了财政支出的经济建设偏好
(一)财政支出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经济建设和轻公共服务的
倾向
(二)积极财政不仅强化了政府的经济建设偏好,而且还增加
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二、公共服务的短缺和不均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
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
四、实现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的基本思路
附录:县乡财政困境及出路
--以安徽省G县为例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