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忽悠”无处不在<br> 经典的谎言看似各有各的不同,实则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最后都成了真。<br> 瑞德让酒更好喝<br> 瑞德——一家专卖酒杯的公司,不知哪来的奇思妙想,一口咬定每一种饮料都有一种最适合的杯子。这一论断在顾客看来未免唐突,但是瑞德却不这样认为。原因很简单,因为瑞德是卖酒杯的。如果瑞德是卖酒瓶的,自然也能扯出“每一种饮料都有一种最适合的瓶子”这样的谎来。<br> 不管怎么样,瑞德觉得这个创意不错,并在其网站上大肆宣扬。宣传自然少不了极尽夸张诱导之能事,大意是说:传递酒的讯息、香味、品味,要靠杯子的形状,用最佳方式将酒传递给人的感官是杯子的责任。宣传的效果相当成功,尽管其中关于杯子责任的论断有欠公允。如果杯子能流泪的话,大概会为扮演这么大的角色而感激涕零,尽管它清醒地认识到酒的香味和自己的形状毫不相关。<br> 一大堆的专业酒类杂志、评论大师、专家可不这样认为。至少他们在参加完瑞德的品酒会后都公开表示:瑞德的杯子让高级酒及廉价酒变好喝。专家的意见无疑加强了瑞德酒杯的魔力,人们越来越觉得拥有瑞德酒杯无异于锦上添花。<br> 对这些专家的权威发起挑战的是科学。经严谨科学证明,杯子对味觉的影响是零。事实上,杯子并不和酒发生化学变化来产生美味的新物质。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人们对瑞德酒杯的好感。科学难以左右人们的主观感觉。人们觉得酒变好喝了,只不过因为人们相信会变好喝。这仿佛胡适说的,高兴的时候,看花,花似乎也比平常高兴了。<br> 这就是瑞德公司的营销,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却让顾客觉得酒更好喝了。<br> 哈利·波特是个撒谎冠军<br> 深受大家欢迎的哈利·波特竟是个撒谎冠军!显然,小哈利的夺冠与自己的魔法无关,是几位天才般的恬不知耻的营销大师把他推向冠军宝座的。<br> 《哈利·波特和火焰杯》在出版前消息被全面封锁,书籍的标题、篇幅和价格保密到发行前两周。不赠送供评论用的赠阅本,不允许采访作者,因为担心考虑不周导致泄露而推迟译成外文版本。首发日之前,刺激性的情节细节,包括关键人物之死和哈利的性唤醒一点点透露给垂涎已久的记者团。印刷商和销售商被要求签订绝对保密的协议。书商则受到严格审查,只有少数被允许仅仅在《哈利·波特和火焰杯》上市前即2000年7月8日前,在限定的场地短时间内展示令人眼馋的册数。<br> 形势看来很严峻,谁都想先一饱眼福,但是该死的营销人却似乎突然不解风情,正当大家有点心灰意懒之时,几册新书样本“无意中”由西弗吉尼亚州最偏僻的一家不知其名的沃一玛特连锁店售了出去,不过其中一个“幸运的”孩子被全球媒体长篇累牍地加以跟踪报道,并刊登在了备受关注的头版位置。<br> 在这让人抓狂的时节,一群学究跳了出来,不甚高明地暗示说:该书没有足够的册数来满足大众需求。从而使书迷和销售商非得到不可的情绪更为狂热。<br> 像童话一样,结局非常美满。该书非常畅销,出现在了杂货商店到路边餐馆的每个地方。当然,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家总算拿到了心爱的“波特”,而等到读完这本神秘的推理小说,他们早已忘了神秘而迷人的营销运动。现在你也看到了,大家毫无怨言。<br> 可口可乐比枪弹重要<br> 饮料之王伍德拉夫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乐”。在今天,人们只会觉得伍德拉夫是个有远见的英雄,而不会觉得他最擅长的是痴心妄想。但是在伍德拉夫的那个时代,可口可乐并未像今天这样驰名全球。<br> 事实上,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受战争影响,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曾一度陷入困境。身为公司领导人的伍德拉夫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境。最后,一个天才的想法拯救了他和他的公司。他决定把可口可乐从民需品转为军需品。<br> 他组织人员写成了一本广告小册子《最大战争中休息的重要性》,将其分发给国会议员。在书中他把自己的野心包装成善心,指出,血与火的战争中有节奏的休息是必须的,他希望美国将士休息时能喝到可口可乐(当然,他最希望的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喝可口可乐),并表达了他在战场上办可口可乐生产工厂的愿望。公司又请心理学家在美国报纸上一本正经地造谣说,可口可乐能“提神”,对美国士兵的重要性“不亚于枪炮子弹”。<br> 伍德拉夫的一系列手段果然奏效,他赢得了国会议员、军人家属、新闻记者和国防部官员们的广泛支持。国防部甚至公开宣布“凡是有美军驻防的地方,务必使将士花5分美金喝到一瓶可口可乐”。并答应承担这一计划所需要的全部设备和经费,同时又为战地上可口可乐工厂的生产、运送等提供援助和保护。伍德拉夫利用战争开辟销路的妙招,为公司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并为战后进一步生产和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