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家庭基因:家庭企业生命力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366679
  • 作      者:
    刘平青著
  • 出 版 社 :
    山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平青,1973年7月出生,湖北监利人,大学毕业后曾在企业工作3年,200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出站。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担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私营经济年鉴》编委、《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编委、《中国产业集群》编委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私营企业、人力资源与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系统科学》、MBA《民营企业管理专题》等课程。在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什么在转轨期间中国新兴的私营企业大都是家族企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也普遍存在、持久不衰?当经济学从亚当·斯密那里开始独立门户后,追随者便把道德、家庭等留给了其他社会科学,故而主流经济学中似乎没有家族企业的地位。现代企业理论也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虽然现代经济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营养,拓宽新的研究领域,但至今对家族企业生命力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
  《家族基因:家族企业生命力解读》尝试突破传统学科分工的藩篱,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结合的视野,对这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重大学术价值的课题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门研究。
  《家族基因:家族企业生命力解读》分导言、上编、中编、下编和结语五部分。
展开
精彩书摘
  《家族基因:家族企业生命力解读》:
  抽象地看,分工是由本体分割成一个个环节。如果说环节离开本体的过程能用时序来描述的话,那么一般是容易分离且不危及本体存在安全的环节最先分离出来,再通过一个从外到内“剥离花瓣”的过程,分工逐渐向本体逼近。这一过程在技术分工中清晰可见。技术分工始于技术边缘层,然后向技术核心层靠拢,而其核心技术最终仍由本体掌握,使本体具有存在的“不可替代性”,否则,社会进化中“本体”早已被取而代之。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师傅教徒弟有“留一手”之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饮料配方技术从不随便外泄。既然市场能组织分工,为什么还需要企业?科斯的鼻子触及到这里,并用交易费用做出了模模糊糊的解释,但其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否则就没有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现在看来,企业的产生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其一,有些分工的分工环节具有模糊性。就技术分工而言,技术核心层和边缘层的边界是难以界定的,且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核心层与边缘层可能会相互转化。其二,有些分工的结果并不是分工环节与人员一一对应。回到第一章提及的皮肤移植的故事中,“手术”分成“表面消毒”、“取皮”、“植皮”……“包扎”等多个环节,但看似极其复杂的“手术”分工一般只由一个主治医生完成。科斯认为“市场能组织分工”,其实他是将问题绝对化了。实际上,市场只能组织部分分工,而另外的分工必须交给一定的组织去办,其中的一类组织就是现在所指的企业。
  从整个社会来看,一旦涉及以专业化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和分工,便会产生信息问题,又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既是分工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分工产生出以专业化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够提高社会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分工会扩大整个社会拥有的知识量与一个专家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又是信息不对称的来源。知识本身不是生产力,知识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借助于人的智力活动。知识信息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方式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是企业的“发动机”。在对分工与专业化以及同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后j我们将成长中的企业家式的企业(最初的企业家由家庭主或家庭作坊的师傅演变而成),平面化地分成“婴儿期”、“青年期”和“盛年期”三个阶段,以此来观察企业中分工与专业化(决策)的微观过程。
  “婴儿期”的企业,可以看做是企业家创业思想的具体化。凭借其特质的企业家才能,企业家发现或感觉到非均衡市场中的潜在获利机会。虽然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企业家才能,但每个企业家的能力和心智模式是不一样的。之所以如此,并不仅仅是因为不同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不同,更主要是因为企业家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反应力”、“想像力”和“判断力”等能力,而这些才能或是天生的、或具有个人成长“路径依赖”之特性。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什么现象比不确定性更为普遍。企业家要想在不确定性中将潜在的获利机会兑现,他必须毕其全部信息于“具体化”这一役,否则,机会将会白白流失。
  ……
展开
目录
0 导言“又一只看不见的手”
0.1 问题的提出
0.2 基本假设
0.3 文献评述

上编 “家族基因”决定与企业环境选择
1 家族企业内生性因素:“家族基因”
1.1 生物学原理借用对经济学创新的影响
1.2 家族企业的“家族基因”模型
1.3 “家族基因”的经济学分析
1.4 “家族基因”表达与企业环境
2 家族企业制度安排:双链信息分析框架
2.1 一个以企业家式企业为逻辑起点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
2.2 企业组织:信息租金和信息成本的权衡
2.3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是一种适应性制度安排
3 家族企业人格化:家族企业家
3.1 企业家成长是基于三维机制的一个动态过程
3.2 企业家“企业生态系统”的“生存检验”
3.3 从三维机制看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家群体的崛起
3.4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家群体意识的初步形成
3.5 家族企业家群体在中国经济转轨中的角色定位
4 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家族式治理结构的“来龙”与“去脉”
4.1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资金来源及资本结构分析
4.2 资本结构理论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内源融资的“吻合”与“偏差”
4.3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分析
4.4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的路径
……

中编 “家族基因”渗透与公有企业变迁
下编 家族企业不同类型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