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英迪拉·甘地为了尽早解决经济危机,迅速制止工业生产滑坡和通货膨胀,在印度外汇储备基本告罄的情况下,把目标投向了美国。为了寻找美国对印经济和粮食的援助,在美国侵略越南问题上,印度一改反对美国的态度称“印度理解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痛苦”。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对新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表态非常满意,马上向印度提供9亿美元和300万吨粮食援助。虽然她的亲美表态一时受到了国大党内外舆论的攻击,但是美元和粮食却迅速缓解了印度的经济危机和粮荒,这些一时哄起的反对声也很快销声匿迹了。与此同时,为弥补国内对其越南问题上的不满言论和寻找更多的外援,英迪拉·甘地在访苏期间,又与苏联共同发表了“谴责帝国主义侵略越南的声明”。英·甘地的做法把其父尼赫鲁的“鸡蛋是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外交政策”更加发扬光大,表现得也更加淋漓尽致。“不结盟”政策也演变成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政策。
1971年印巴第三次战争爆发,美国派出“企业号”航母到孟加拉湾声援巴基斯坦,印度感觉受到极大威胁,视之为美国企图阻扰印度实现其在地区主导地位的证据。同年8月,印度即与苏联缔结《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最高当局承诺,不向任何与对方发生武装冲突的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如果任何一方遭受攻击或攻击威胁,双方最高当局将立即磋商,以消除此类威胁,并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保障各自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印度实际上已放弃了“不结盟”政策,寻求通过“获得大国支持来反对其他国家的威胁”这种准结盟的方式。①
印苏从“特殊关系”发展到准结盟,已经损害了印度外交的独立性。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英·甘地总理多次为之辩解,在联合国表决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提案时,印度投了弃权票。对美苏在印度支那争霸问题上,印度也站在苏联一边。印度通过倚重苏联,增加了同西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冷战后期,印度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印巴关系上,事实上处于同苏联结盟,对抗美
国、巴基斯坦和中国联盟的状态。
三、全方位外交的确立
冷战的结束根本改变了印度外交战略的理论基础。苏联的解体,、美国一超独霸,印度失去纵横捭阖的空间。摆在印度战略家面前选择有以下方面:其一,“傍住”美国,依靠美国的势力来发展自己;其二,同反美势力结盟;其三,推动多极化发展,努力争取成为其中一极;其四,重振“不结盟运动”。从印度的外交实践看,印度采取了相对倾向西方,同美建立(准联盟关系),但不放弃同俄罗斯的特殊战略同盟,同时加深同欧盟、日本的合作,处理好同中国的复杂关系。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印度这一战略选择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在外交理论上不公开放弃“不结盟”政策。
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时期的国家安全顾问米希拉曾说过,正如甘地的非暴力斗争原则,“不结盟”政策在后尼赫鲁时期已成为空洞的口号,人们没有看到这些政策提出时的历史背景。实际上甘地和尼赫鲁本人也不会愿意他们的理论被僵化。①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无论哪个政府都不愿意明确提出抛弃“不结盟”政策。至于“不结盟运动”,对印度来说,可能还是一个重要的多边舞台。印度可以继续以发展中国家领袖的身份谋求扩大其国际影响,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2004年在南非召开的不结盟大会,印度仍然积极参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