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见证中国金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940305
  • 作      者:
    康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作序
    第一部全景式解析当代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大型财经透视式专著
    曾经轰动海内外的大型政论式专著——《解读上海》作者的又一殚精之作
    纵有中国金融历史的脉络分析,横有世界金融的比较思考。本书作者康燕同志担任《国际金融报》社社长期间,积累了大量的采访资料,以其职业的立场与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解读。以真实的新闻故事、鲜明的新闻观点为骨干元素,以入世后中国金融业五年缓冲期为时间节点,掀开中国金融业空前绝后的历史一页。
展开
作者简介
    康燕,女,1963年出生,祖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

    198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先后在沈阳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解放军报社等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军旅生涯15年。

    1995年转业至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华东分社主笔、主编及国际金融报社社长等职,党报历练11年。

    近二十年新闻宣传工作中,她以擅长理性思考、文风犀利、文笔优美而活跃于新闻界。她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中国反贫困战略及华东大中型城市的改革探索,特别是对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中国金融业改革实践,进行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

    2001年,出版30万字政论专著《解读上海》,该书以独到的视角、严谨的笔触,立体评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改革开放实践,全面解析了这座东方大都市何以“惊世一跃”的奥秘所在。出版后,该书连续八周名列“上海书城排行榜”之首,并荣获当年上海市“读者最喜爱的书”。随后,该书影响波及海内外,其繁体中文版及英文版发行至23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世界GDP排名前20位的国家图书馆及世界500强企业均藏有该书。

    不仅新闻作品广受关注和好评,其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诗,也因情感细腻、语言隽永、富于哲理,而为众多读者所喜爱。2002年版的散文诗精选《被凿穿的意志》及其配乐朗诵CD片,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记忆,依然为人称道。
展开
内容介绍
    《见证中国金融》以入世后中国金融业五年缓冲期为时间节点,通过大量的新闻事件和多元的思想观点,以新闻述评的手法,立体描述了中国金融业空前绝后的历史一页。
    作者以新闻工作者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做了精心的梳理和全景式的评述,纵有中国金融历史的脉络分析,横有世界金融的比较思考。全书语言生动形象又不失庄重,其独到的政论式行文风格,更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深刻的启迪。
    真实的新闻故事,鲜明的新闻观点,成为《见证中国金融》的骨干元素。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入的内涵剖析,凸显《见证中国金融》的核心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历史可以预知未来,只有善于总结才能勇于开拓。当前的改革实践同样
    也需要等待未来时间的检验。《见证中国金融》的作者康燕同志担任《国际
    金融报》社社长期间,积累了大量的采访资料,以其职业的立场与视角,对
    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解读。希望有更多的业内人士深入观察中国金融业改革
    进程,从不同角度回顾、总结、反思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
    ——摘自《见证中国金融》序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一直守着那样一种观念:人生应该直面的问题是,当你被赋予一种责任
    时,你是否完成了这份责任所要求你完成的事情?
    我深感——因为金融,我必须放弃些什么;
    我深知——因为金融,我必须肩起些什么。
    因工作而产生责任,因责任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产生激情,因激情而
    难以释怀——真实记录一场金融改革,真情描述一个历史时段,于我,已是
    自己对自己的另一种人生安排。
    我已经无法平静,因为铺展在我眼前的,是一卷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史
    诗;
    我已经无法回避,因为人类历史上又一场金融革命,正发生在我的身边
    。
    作为记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投身这场革命。
    ——摘自《见证中国金融》写在前面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康燕
展开
精彩书摘
    这只是一个国家持续陷入经济衰退中的一幕。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
    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
    况。
    于是,世界汇率史上便留下了一个不该忘却的记忆——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
    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
    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
    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
    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
    个月的时问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0%。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代表的美国当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
    斯藤(当时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金融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
    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
    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
    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
    元升值了一倍。
    经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日本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
    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正当其经济发展如日中天之时,“广场协议
    ”带动的日元大幅升值,造成日本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直到现在,人们还认
    为,“广场协议”是日本经济持续走低的‘‘魔咒”。
    一个头戴汇率“魔咒”,深谙汇率之于经济敏感程度的国家,强烈要求
    邻国也戴上这个“魔咒”,再大度的国家应该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自从日本大举对华转移生产基地,将高科
    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经中国组装加工,按照原产地原则,以“中国产品”名
    义对美出口后,日美直接贸易顺差连年下降,日美经贸摩擦迅速降温。结果
    导致1999年后,美国政策当局很少直接要求日元升值。特别是2001年布什上
    台后,美国几乎不再对日本政府提出任何“改善经贸关系的要求”。相反,
    中美贸易不平衡突出,中国成为缓解日美两国贸易摩擦的“替罪羊”。
    据分析,中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日本“企业内贸易”特点,也就
    是日本的母公司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出口到在华子公司,子公司再加工成
    制成品返回母公司。在海关统计上,这种贸易虽表现为中日贸易,但实质上
    对中国而言仅仅是“中国名义贸易”。这种“中国名义贸易”不仅在2002年
    前后引发过“中国威胁论”,也在2004年掀起了世界性的“中国吞噬世界资
    源、扰乱世界价格秩序”的“新版中国威胁论”。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日贸易的扩张又反映了某种程度的“虚象”。从世
    界贸易大循环的角度看,这种产业分工结构使世界贸易被严重“伪装”,反
    映在中美日三方贸易上,则体现了日本“绕路出口”,“伪装日美贸易平衡
    ”的特点。显然,中日贸易的扩张将进一步掩盖日美经贸矛盾,而使中国暴
    露于中美贸易摩擦的风口。
    据《日本经济新闻》评论,在经历了10多年的衰退之后,日本经济2003
    年出现了难得的持续高增长,日本官员及许多经济分析文章都将此归功于中
    国经济高增长和北京为主办2008年奥运会而进行的基础建设。
    正因此,日本的态度从施压人民币升值转为支持中国缓慢推进汇率改革。
展开
目录
序/001
写在前面/001
引子/001
第一章  世纪对话
第一节  开启转折之门/007
第二节  力肩大国责任/020
第三节  直面市场挑战/036
第四节  冷暖国际舞台/047
第五节  携手同步未来/063

第二章  庄严践诺
第一节  挣脱桎梏政府接力破题/079
第二节  十年不辍构建体系框架/089
第三节  一份试卷考出两项创新/102
第四节  体制告别并非始于今天/119
第五节  市场力量验证银行良莠/130

第三章  智闯险区
第一节  图政策之变显政府睿智/147
第二节  抓历史机遇写机构新篇/159
第三节  聚全球财富创基金新业/172
第四节  求系统均衡助债券提速/179
第五节  推立法建制  塑期货形象/186

第四章  平步世界
第一节  把历史文脉夯发展基础/199
第二节  跨改革障碍踏国际旅程/208
第三节  开多元渠道保资金升值/220
第四节  强保险功能促社会进步/232
第五节  诚信诚可贵服务责更重/242

第五章  创新命题
第一节  微观金融监管攸关宏观调控255
第二节  三驾并行马车探路监管独立/267
第三节  管事如何适度能力建设先行/279
第四节  管人怎样适当重在健全制度/290
第五节  把控虚拟效应创造实体奇迹/304
第六节  必经信息之途融入国际金融/315

第六章  城市梦想
第一节  上海,聚力金融中心/329
第二节  第六城市群,二次飞跃力在哪里/343
第三节  中国,应该有几个金融中心/359
第四节  模式选择,哪种力量更重要/370
第五节  融人金融,将是中国孩子的常态生活/382
附录/395
后记/4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