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计划经济下,价格由行政决定,或低(如医疗、房租等),或高(如彩电、电信等),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放开价格后,价格有一个回归正常过程,过去定价低的产品与劳务价格上升,定价高的产品与劳务价格下降,正是价格正常化的表现。值得注意是,发生价格大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过去的暴利行业中。这些行业过去多由国家垄断,定价过高。降价之后这些行业整体仍没有亏损,无非暴利减少而已。有降价余地,说明价格仍不合理。只有在这种硝烟弥漫的价格大战中,价格才能回归正常。价格下降,由暴利走向微利,是市场经济成功的标志。<br> 价格竞争也是打破垄断,促进企业提高效率的有力手段。在一些垄断行业中,高价格带来的高利润掩盖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低效率,也没有向消费者提供优良的服务。价格竞争的压力会迫使这些原来的垄断者向管理要效益,在市场中求发展。还有一些高价格实际来自垄断行业的不合理收费,如中国独有的手机入网费和双向收费。手机市场上的降价甚至取消人网费之争实际上仅仅是由竞争推动这些不合理收费的减少或取消,还谈不上价格竞争本身。如果不通过价格竞争迫使这些企业取消不合理收费,提高管理效率,又如何能面对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全球竞争呢?<br> 价格竞争中会有一批达不到规模经济或效率低下的企业破产或被兼并。这正是价格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20世纪初美国曾有过100多家汽车制造厂,正是在激烈的价格大战中,其他厂家纷纷破产,只剩下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没有当年的价格大战,能有美国汽车工业的今天吗?现在我们遍地开花的小汽车厂、彩电厂、VCD厂、冰箱厂等等,也要在价格大战中被淘汰,这样,中国工业才能走上规模经济的高效率之路。这也是市场化的必由之路。<br> 价格大战是经济走向市场化的重要一步,正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爆发价格大战是经济市场化进步的表现。那种把价格竞争贬低为初级竞争,甚至卑劣竞争的看法实际上是不了解价格竞争在市场化中的重要作用。用行政手段限制甚至禁止价格竞争是有意无意地阻碍市场化进程,对市场经济仍持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支持,骨子里总认为自己比市场高明。<br>从理论上说,在价格竞争中也有一种掠夺性定价的作法,即大企业以低价格挤垮其他企业,然后实现自己的垄断,再提高价格来剥削消费者。不过在现实中,还没有看到哪家企业是这种掠夺性定价的作法。个别彩电、VCD厂家也许有这种愿望,但它们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以防止掠夺性定价为借口往往限制了正常的价格竞争。应该说,价格竞争在我国刚刚拉开序幕,即使出现子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是禁止,而是引导。何况我国价格大战尽管激烈,但主流仍然是正常的。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依法来纠正。<br> 当然,企业除了价格竞争之外还要学会运用非价格竞争(服务和质量竞争、广告竞争等)。包括价格竞争在内的各种竞争都应该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谁也不是天生的企业家,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学会竞争。也只有在看似无秩、混乱的价格大战和其他竞争中才能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鼓励竞争才是我们经济的希望之所在。<br> 让价格大战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br> 在经济学中消费与投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消费是为了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即效用)。投资是为亍获得收益。个人买汽车与买房子都是同样花钱,但买车是为了满足方便交通或显示身份的需要,而买房和买股票买债券是同样的投资。在美国GDP统计中,买车作为消费支出中的耐用消费晶支出,买房作为私人国内投资中的私人住房投资支出。更重要的是,决定消费和投资的因素是不同的。只有了解这些差别,改变中国老太太的买房观;中国住房市场才有希望走出困境。<br> 美国老太太把住房作为投资是与她生活的经济制度相关的。她提供劳动得到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消费与储蓄。金融制度保证了她可以把储蓄变为投资,这种投资可以是购买股票、债券,也可以是购买住房。这不同的投资形式都会给她带来收益。产权制度保证了她可以获得自己的全部投资收益,当然,也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她不能把她的钱全用于一种投资,这样做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风险太大了。一般而言,住房投资较为稳妥,而且随房价上升,房租高昂,买房是最有利的投资形式之一。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收入,但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是未来的收益率。当住房投资收益率高时,她借款投资就是一种理性行为。方便的金融体系为她提供了贷款,所以,她在年轻时就借款买了房,然后慢慢偿还。<br> 中国老太太生活的环境让她不能把住房作为投资。这位老太太必定在计划经济下生活了大半辈子。在这种体制下,收入分为工资和福利。住房是作为福利分配的,她的收入中没有这种买房的部分。也许她在消费之后会有结余。但这种结余只能存在银行里作为备用消费金。计划经济下不允许个人投资。住房是作为消费晶分配给居民的,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分上,这个老太太大概就由于级别不够,没有分上房。买房是消费这个观念实际上来源于计划经济。<br> 改革了,号召买房了,但中国老太太买房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是她的收入中仍没有买房的钱。所谓房价高制约住房市场并不完全正确。什么是房价高?价格高低是一种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收入而言的。现在的房价,相对于一般人的收入而言的确太高了,许多人一辈子的收入也买不起一套房。但实质并不是价格高而是收入低。房价中当然有不合理的成本可以压低,但降价空间并不大,让房价低的关键还在于提高收入,把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住房费用还给劳动者。<br> 但收入还不是决定中国老太太是否买房的关键因素。如前所述,消费是为了得到效用,取决于收入,但投资是为了得到收益,取决于未来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的收益率足够高,借钱投资(购房)也是值得的。所以,这个老太太不买房的关键还在于投资收益问题。<br>首先是投资于住房能否得到收益。我们能从购买住房中得到收益的条件是我们对住房拥有完整的产权。当买房只有 若干年使用权,而且住房交易还要受各种干预时,老太太敢投资于住房吗? <br> 其次,收益率有多高。购买住房的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是节省的房租,二是房产的升值。中国的房租一直维持在低价格(与房价相比),房产升值的市场交易又不活跃。低投资率的前景下谁愿意投资呢? <br> 最后,住房作为一种投资要有银行的贷款支持。近年来住房贷款发展很快,但与美国老太太享受到的方便相比,差距还不小。所以,中国老太太只能倾其一生储蓄买房,而无法像美国老太太一样年轻时贷款买房。<br> 我们把中国老太太作为中国人的代表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住房业总是走不出困境。与美国老太太相比就可以了解住房业如何走出困境。据最近报道,权威人士预言中国住房市场还有开发40年的潜力。此言的确不误,但是如果不从观念上把住房作为投资,从制度上为个人投资创造条件,当下一代又有两个中美老太太在天堂见面时,对话内容仍然不会变。<br><br> 莱宾斯坦认为,可以计量的生产要素投入并不能完全决定产量。决定产量了除了生产要素的数量外还有一个托尔斯泰所说的未知因素,即X因素。就军队的情况而言。这个X因素是士气,就企业生产而言是其内部成员的努力程度。由资源配置最优化引起的效率称为“资源配置效率”,由这种X因素引起的效率称为“X效率”。这两种效率同样都会使产量增加。<br> X效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个人的行为。企业中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实现最大化行为,即不能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个人在行为中总存在安于现状的惰性倾向。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成员与企业之间的契约也是不完全契约,不可能具体地规定成员的努力程度。成员在工作中只要有机会就要按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标准行事,例如,工作中的偷懒或不负责任。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努力都有相当大影响。内部刺激不足或人际关系紧张,外部刺激减弱,都会削弱个人的努力程度。<br> 如果这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内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企业就会出现X低效率的情况。莱宾斯坦认为,这种X低效率现象在企业中相当普遍。据他估算欧美国家X低效率带来的损失不会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5%,而垄断与关税等不完全竞争因素引起的资源配置低效率不足1%。可见X低效率问题是相当严重的。<br>X效率理论得出了四个结论:第一,最大化是特例,非最大化才是一般情况;第二,如果不考虑企业影响X效率的环境和个人行为动机,生产函数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第三,投入成本增加的百分比与产品成本增加的百分比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这就是说,当提高了X效率时,投入成本不变,产量成本反而减少;第四,产品价格上升减少了外部竞争的压力,这会由于X效率降低而引起生产成本增加。从这些结论可以看出,X效率理论实际是对传统微观经济理论中生产理论的挑战。因为传统微观经济理论是以最大化为出发点,分析的中心是生产函数理论。<br> 莱宾斯坦是一个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把X效率理论用于研究经济发展问题。说明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起X低效率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例如,惰性的存在阻碍了劳动力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里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与X效率之间的关系等。<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