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军营社会化 4
三 群际情境:本书的研究视角 13
四 军队研究的特殊性 24
五 主要研究方法 28
六 本书的思路 32
第一章 三种群体: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35
一 首属群体的形成 36
二 三种群体概述 43
第二章 新兵训练:初步的自我调适 57
一 入伍动机 60
二 身体规训 74
三 文化塑造 99
第三章 地方大学生与提干军官的互动与调适 106
一 文化的差异与调适 109
二 行动的相互容忍与调适 122
三 资源的相互交换 144
四 变迁促进的“非现实性接受” 147
第四章 地方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的互动与调适 160
一 相互融洽的经验基础 162
二 竞争与相互促进 171
三 “中介群体”与“减震器”功能 181
第五章 互动促进的成长与创造 184
一 社会记忆的忘却与重构:变迁与创造的开端 185
二 地方入伍大学生的成长 194
三 群体特色的保持与创造的可能性空间 219
四 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227
第六章 结论、思考与建议 243
一 认同与希望:塑造制度化的创新与激励环境 249
二 信任的达成及其风险的规避:建构科学的 角色适应与培训机制 269
三 相对地位的提升:提高物质待遇, 关心解决实际问题 301
四 群际融洽的一个暂行策略:保持军校大学生在 群体结构中的角色 320
主要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39
内容摘要
地方大学生入伍后究竟对军队适应得怎样,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部队生活,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如何与军队中的提干军官、军校毕业生军官相处?……本书从军事社会学的角度,对上述问做了学理与实证的考察与解答。本书研究思路清晰,表达线索鲜明,逻辑结构合理、严谨,文字通畅,既适合研究者细细品味,又值得地方入伍大学生、士兵提干军官、军校毕业大学生和希望了解部队实际情况的读者浏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