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我们课题组经过竞争,荣幸地取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我作为该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当时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课题组得到了专家评议组和有关领导的肯定和信任,忧的是做好这个课题,很不容易,似有千斤重担之感。这个课题从写申请书的论证时开始,就感觉到有两个关键词使我难以吃准摸透,一是“中国司法制度”,二是“基础理论”,这里蕴藏了深刻、复杂的理论问题。当然,既然我们已经拿到这个课题了,就要义无反顾地去攻关。
一年半来,我们按照所通过的申请书的计划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我们于2004年3月,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并将课题组成员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负责通论,第二组负责司法体制,第三组负责诉讼制度,而且每一组设二至三人负责,各组成员也做了适当的分工。
2.我们进行了国内外的考察和实证调查。国外我们去了英国,因为英国2003年的刑事司法改革,修正了英国传统的刑事司法理念,具体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英国司法体制的基础性原则,引起世界的瞩目。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此次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动因。国内我们做了审前程序两个重要问题(未成年人案件取保候审和酌定不起诉)的实证研究,还进行了一次司法公正观的问卷调查,试图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对中国司法制度现状的了解。我们觉得如果对中国司法制度的现状没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个课题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3.为了给本课题三个部分的正式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先对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绝大多数课题组成员都写出了有一定分量的论文,我们的这些专题研究的成果,有一部分已经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内部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
为了展现本课题的中期成果,我们把大部分没有发表的论文和少数已发表的论文,以及对国内外的调研报告,汇编成本书予以出版。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论文的观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有的观点互相还不甚一致。我们将来在正式形成课题最终成果时,不仅要进行系统的论述,而且要在体例和观点上形成一致。
我个人觉得我们课题组尽管作了一定的努力和出了一些成果,但作为攻关项目,离预期要求还存在差距,只有埋头苦干,再努力工作两年,才有可能完成本攻关项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