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在冲突与和谐之间<br>——司法权本性的追问<br>一、作为生活艺术的司法<br>二、作为社会溶剂的司法<br>三、作为逻辑语言的司法<br>第一章 司法权的性质<br>第一节 国家司法权在权力系统中的定位<br>一、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在宏观层面的比较<br>二、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在微观层面的比较<br>第二节 对司法权性质的反思与重新定位<br>一、公正性反思:以公正性为主,辅之以效率性<br>二、裁判性反思:以裁判性为主,辅之以服务性<br>三、独立性反思:以独立性为主,辅之以制约性<br>四、职业性反思:以职业性为主,辅之以大众性<br>五、被动性反思:以被动性为主,辅之以主动性<br>六、公开性反思:以公开性为主,辅之以秘密性<br>七、交涉性反思:以交涉性为主,辅之以命令性<br>八、中立性反思:以中立性为主,辅之以倾向性<br>九、格式性反思:以格式性为主,辅之以便利性<br>十、终极性反思:以终极性为主,辅之以再启性<br><br>第二章 司法权的构成<br>第一节 司法权的内部构成要素<br>一、司法权的主体<br>二、司法权的客体<br>第二节 司法权的权能构成<br>一、审判权<br>二、司法审查权<br><br>第三章 司法权的运行过程<br>第一节 司法权运行过程概述<br>一、司法权运行过程和司法程序<br>二、研究司法权运行过程的意义<br>第二节 司法权的运行过程<br>一、司法权的启动<br>二、司法权的终结<br>三、司法权的实现<br>第三节 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制约因素<br>一、执政党对司法权运行过程的影响<br>二、最高权力机关对司法权运行过程的影响<br>三、司法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对司法权运行过程的影响<br>四、社会对司法权运行过程的影响<br>五、当事人对司法运行过程的影响<br><br>第四章 司法权的反思<br>第一节 司法权的“异化”现象<br>一、司法权独立的异化及其后果<br>二、司法“程序理性”的异化及其后果<br>三、法官职业素质的异化及其后果<br>第二节 异化背后的反思<br>一、传统司法文化的历史积弊<br>二、近代曲折多舛的两次司法革命<br>三、当代困难重重的第三次司法革命<br>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司法现代化<br>一、知识经济的兴起<br>二、科学技术的发展<br>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br><br>第五章 司法权的创新<br>第一节 司法权的创新概述<br>一、司法权创新的概念<br>二、司法权创新的内涵<br>三、司法权创新的意义<br>四、当前司法权创新理论评述<br>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权创新的路径<br>一、自上而下的国家推进模式<br>二、自下而上的民间演化模式<br><br>第六章 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目标模式<br>引言:当代中国司法权研究之谜<br>第一节 目标模式的理论基底<br>一、导论<br>二、司法本质的理论评思<br>三、司法过程的均衡分析<br>第二节 目标模式的战略设计<br>一、非均衡发展: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br>二、寻找“均衡”:当代中国司法权的目标定位<br>三、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目标模式图解<br>第三节 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目标模式的要点分析<br>一、司法权均衡的统治类型选择<br>二、司法权均衡的内部要件连接<br>三、司法权均衡的中心区域建设<br><br>第七章 传统法律文化与司法建设<br>第一节 法律文化的基本问题<br>一、法律文化的涵义<br>二、法律文化研究的立场<br>三、中国现阶段法律文化的渊源<br>第二节 传统法律文化与司法建设<br>一、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现状解析<br>二、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个案解析<br>第三节 现代性叙事与后现代的挑战<br>一、现代性叙事的特点<br>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br><br>第八章 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思维模式<br>第一节 现代司法理念的特征与基本构造<br>一、现代司法理念概述<br>二、现代司法理念的关联因素<br>三、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容<br>第二节 司法理念与法官思维模式的关系<br>一、法官思维模式概述<br>二、法官思维模式的特征<br>三、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思维模式的关系<br>第三节 法治中国的法官思维模式<br>一、法官思维模式的关联因素<br>二、法官思维模式的类型及法治中国法官思维模式的选择<br><br>第九章 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思维模式<br>第一节 司法思维的涵义与特征<br>第二节 司法思维的方式与方法<br>一、司法思维的方式<br>二、司法思维的方法<br>第三节 司法思维的路径与过程<br>一、理论上的几种学说观点<br>二、庭审的思维路径与过程<br>三、裁判的思维路径与过程<br>第四节 司法思维的原则与规则<br>一、司法思维的原则<br>二、司法思维的规则<br>第五节 司法思维的环境与保障<br>一、文化环境与社会认同<br>二、制度环境与司法独立<br>三、机制环境与司法中立<br>四、物质环境与司法保障<br>五、人文环境与司法素养<br>六、道德环境与司法良知<br>七、教育环境与司法培养<br><br>第十章 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方法技巧<br>第一节 概念及其关联性<br>第二节 事实探知中的法律方法<br>一、事实探知的证明模式.<br>二、事实探知的逻辑基础<br>三、事实探知的思维特点<br>第三节 准据识别中的法律方法<br>一、准据的识别问题<br>二、准据识别的思维路径<br>三、准据识别的思维方法<br>第四节 法律推理中的法律方法<br>一、法律推理的概念解析<br>二、在经验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br>三、法律推理的思维形式<br>第五节 法律解释中的法律方法<br>一、法律解释的思维目标<br>二、法律解释的思维原则<br>三、法律解释的思维路径<br>四、法律解释的思维方法<br>第六节 法之续造中的法律方法<br>一、概述<br>二、漏洞补充中的法律思维<br>三、利益衡量中的法律思维<br>四、司法造法中的法律思维<br>第七节 自由裁量中的法律方法<br>一、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基本涵义<br>二、司法自由裁量的思维理性<br>第八节 法律论证中的法律方法<br>一、法律论证的概念与辨析<br>二、法律论证与思维方法<br>三、裁判文书中的论证思维<br><br>第十一章 构建约束司法行为的实践理性<br>第一节 职业理性:司法理念与职业规范<br>第二节 思维理性:思维范式与认知规律<br>第三节 行为理性:法律方法与司法技术<br>参考文献<br>后 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