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法的精神与范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2019983
  • 作      者:
    曲新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
收藏
作者简介
  曲新久,1964年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合著《案例刑法教程》,参加编著《经济刑法学》、《经济犯罪学》、<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刑法教科书》、《刑法教程》、《刑法学》、《刑法各论的一般理论》(副主编)、《刑事政策学》(副主编)、《法学大辞典》(刑法学分科主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青年法学文库:刑法的精神与范畴(2003年修订版)》是一部以刑法精神和范畴为研究对象的刑法哲学论著。作者综合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语义分析的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我国刑法学界的共识话语,广泛地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紧密地结合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深入地探讨了个人自由、社会秩序、正义原则、功利目的等刑法精神(基本价值)的内容与意义,系统地阐述了犯罪、犯罪人、刑事责任、刑罚四大实体范畴(基本概念)和罪刑法定、罪刑相当、刑罚个别化、刑罚人道主义四大关系范畴(基本原则)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由此自然形成了一个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刑法哲学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无论是把正义看成是宇宙的一种属性,还是把正义看成是实践主体的一种伦理行动标准,或者是国家的一种属性与目的追求,都不是在一个以上的个人要求加以比较并在其中寻求平衡的原则,而是非比较性地使用正义概念。
  亚里士多德现实主义地发展了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在他看来,正义有多种含义,非正义也有多种含义。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普遍的正义与特殊的正义,普遍的正义是完美的品质,正义是隶属于善的道德品质,如勇气、慷慨等。正义是人们实施正当行为,和以正当的方式行事,并希望有正当的东西。公正是一种完全的善,待人以德是公正的全部,是全部的德行。这实际上也是非比较性的正义,与柏拉图的观点基本相同。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将平等与特殊的正义联系起来,他认为,正义要求按照均衡平等原则将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公平地分配给社会的全体成员,相等的东西给予相同的人,不相等的东西给予不相同的人。所谓的平等有两类,一类为其数量相等,另一类为比值相等。亚里士多德将特殊的正义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分配的正义表现在社会共同体成员荣誉、财产以及公民人人有份的东西的分配中,按比例地平等并且使每一个人都享有自己的所有。分配的公正包含着几何比例,即其标准是德行的比例。德行即理智与道德,是与灵魂的两个组成部分即理性与非理性相对的。理智的德行得之于教学,道德的德行得之于习惯。最高的德行是属于少数人的。所以,尽管亚里士多德将正义与平等联系起来,但他支持社会等级和特权,并为奴隶制辩护。矫正的正义提供人们交往中的是非标准,以调整人们交往的各种条件。交往又可以分为自愿的和非自愿的两类,自愿的交往如买卖、抵押、借贷、寄存、租赁等,非自愿的交往如秘密的盗窃、通奸、投毒、诱使他人为奴、暗杀、作伪证等或者暴力的抢劫、非法监禁、凶杀、强奸、致他人伤残、毁坏名誉、公开侮辱等。
  ……
展开
目录
总序
内容提要
再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
1.1 社会秩序的刑法保护与控制
1.1.1 社会秩序的基本含义
1.1.2 结构秩序的刑法保护
1.1.3 行为秩序的刑法控制
1.2 个人自由的刑法保护和保障
1.2.1 个人自由的基本含义
1.2.2 个人自由的刑法保护
1.2.3 个人自由的刑法保障
1.3 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统一与刑法的优先选择
1.3.1 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
1.3.2 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统一
1.3.3 刑法对个人自由的优先选择

第二章 刑法的正义原则与功利目的
2.1 正义与功利的一般考察
2.1.1 正义的多种含义
2.1.2 功利与功利主义
2.1.3 正义与功利的关系
2.2 刑法目的保护主义
2.3 刑法规范平等主义
2.4 刑法实现正义与功利的局限及其解决

第三章 犯罪
3.1 犯罪及其分类
3.1.1 犯罪的概念
3.1.2 犯罪的分类
3.2 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3.2.1 引言——无行为即无犯罪
3.2.2 行为
3.2.3 结果
3.3 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3.3.1 引言——无罪过即无责任,也无犯罪
3.3.2 刑事责任能力
3.3.3 罪过
3.3.3.1 引言——罪过的意义
3.3.3.2 故意
3.3.3.3 过失

第四章 犯罪人
第五章 刑事责任
第六章 刑罚
第七章 罪刑法定
第八章 罪刑相当
第九章 刑罚个别化
第十章 刑罚人道主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