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0073263
  • 作      者:
    陈兴良,周光权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兴良,男,汉族,1957年生,浙江义乌人。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兼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和刑法哲学,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撰写《刑法哲学》、《刑法的人性基础》、《刑法的价值构造》、《本体刑法学》等个人专著11部,主编或参编刑法学著作3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有七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经人事部等八部委批准,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关于刑法学的理论专者,全书选取刑法学30个重要专题进行研讨,分别是刑法客观主义、罪刑法写原则、犯罪论体系、作为义务、因果关系、客观归责、放任、目的犯、违法性认识等,适合高校法学研究生参考学习。
  本书选取刑法学30个重要专题进行研讨,在“导论”部分对两方刑法学研究的经验和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宏观分析,以描述删法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在接下来的诸章中,就刑法客观主义、罪刑法定。客观归责,法益侵害说,目的犯,放任,违法性认识、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受贿罪等专题进行细敛分析。任“代跋”中,对我国刑法学发展的知识形态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和导论的“宏大叙事”首尾对应。本书对于推进刑法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提升刑法学者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解释技巧都有积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按照马克斯·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刑法分为政治刑法与市民刑法。政治刑法与市民刑法的区分是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社会形态的理论为逻辑前提的。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化过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在现实中是重合的,表现为一元的社会结构,国家从市民社会夺走了全部权力,整个社会高度政治化,政治权力的影响无所不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不存在明确的边界,政治等级与市民等级合而为一,市民社会淹没于政治国家之中。政治国家中的刑法,可谓政治刑法,这是一种国家本位的刑法,我国学者也称之为国权主义刑法。国权主义刑法的基本特点是,刑法所要限制的是国民的行为,而保护国家的利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完成的,这种分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要求: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自然平等的主体,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经济成为一个纯私人的领域。而且,政治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并且为市民社会服务。个人利益与个人自由只有在市民社会中得以满足,并形成对政治国家的限制。市民社会中的刑法,可谓市民刑法,这是一种社会本位的刑法,我国学者也称之为民权主义刑法,正如我国学者指出:以保护国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限制国家行为的刑法,称之为民权主义的刑法。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即从政治国家向市民社会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刑法也正在经历着从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的演变。在这种演变过程中,我国的刑法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司法观都在发生变化。从1979年《刑法》中规定了类推制度到1997年《刑法》确认了罪刑法定原则,正是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轨迹。罪刑法定原则是以限制国家刑罚权为使命的,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司法观也应从以工具主义为特征的专政的司法观向以人权保障为任务的法治的司法观发生转变。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确认,使我国刑法的根本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司法理念的革命。只有完成了从专政的司法观到法治的司法观的转变,罪刑法定司法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二)罪刑法定司法化与司法理念
    罪刑法定司法化涉及司法的性质与职能的重大变动,因而必须要有正确的司法理念的引导。为实现罪刑法定司法化,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司法理念:
    1.人权保障的司法理念
    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活动,无不具有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这两种价值诉求。但在不同社会,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这两者的偏重有所不同:在一个国家本位、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持的社会,社会保护被确认为刑事司法的首要价值。因此,即使以牺牲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为代价,甚至不惜践踏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以达致防卫社会之目的。而在一个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的维护的社会,人权保障成为刑事司法的存在根基。罪刑法定原则是以人权保障为价值取向的,罪刑法定司法化的过程,也就是人权保障的司法价值实现的过程。只有牢固地树立人权保障的司法理念,才能为罪刑法定司法化提供思想资源。例如,如何正确地对待“严打”刑事政策,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严打”是以社会保护为使命的,通过“严打”斗争,使犯罪分子受到有效惩治,以保护被害人,保护人民利益。因而“严打”是以保持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诉求的,对此没有疑义。但是,在“严打”当中如何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基于“严打”即是专政的思维模式,我们往往把犯罪分子视为阶级敌人,把“严打”看做是解决敌我矛盾的手段。
    ……
展开
目录
导论  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
一、问题之所在
二、刑法学发展的西方经验
三、刑法学的中国现实
四、未来我国刑法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总论部分
第一章  刑法客观主义
一、刑法客观主义的合理性
二、刑法客观主义的反对派:主观主义
三、刑法主、客观主义在犯罪论上的对立
四、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
第二章  罪刑法定原则
一、司法体制与罪刑法定
二、司法理念与罪刑法定
三、司法技术与罪刑法定
第三章  犯罪论体系
一、犯罪论体系的沿革与比较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对若干重大关系的混淆
三、改造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基本设想
第四章  作为义务
一、不作为犯成立条件的一般分析
二、作为义务来源的形式说
三、作为义务来源的实质说
四、若干争议问题
第五章  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论的适用范围
二、条件说:合理性与批评
三、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与案件处理
四、客观归责理论与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关系
第六章  客观归责
一、客观归责理论的学说史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意义
第七章  放  任
一、放任的含义
二、放任与轻率的区别
三、与放任有关联的其他问题
第八章  目的犯
一、目的犯的界定
二、目的犯的构造
三、目的犯的证明
第九章  违法性认识——故意说和责任说的对立D
一、违法性认识的立法考察D
二、对违法性认识是否必要的争论
三、关于违法性认识是故意要素的论证
四、将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要素的理由
第十章  注意义务
一、注意义务的内容
二、注意义务的形态
三、注意义务违反的判定
四、注意义务的限定:信赖原则和危险分配
五、履行注意义务结果仍可能发生时的处理
第十一章  法益侵害说
一、法益侵害说的合理性
二、法益侵害说的反对者:规范违反说
三、法益侵害说和规范违反说的对立:
四、我国刑法学的立场定位
第十二章  期待可能性石
一、期待可能性的学说史
二、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考察
三、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
第十三章  间接正犯
一、引言:从一个基层法院的案例开始
二、间接正犯的概念
三、间接正犯的性质
四、间接正犯的界分
五、间接正犯的形式
六、间接正犯的认定
七、结语:以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结束
第十四章  共犯与身份
一、身份的概念
二、共犯的定罪与身份
三、共犯的量刑与身份
第十五章  中止自动性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标准
三、中止自动性的相关问题
第十六章  竞合论
一、罪数论框架的考察
二、法条竞合
三、想象竞合
四、实质竞合
第十七章  死  刑
一、死刑历史的考察
二、死刑消长的演变
三、死刑废除的条件
四、死刑废除的构想
第十八章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定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界定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根据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
各论部分
第十九章  交通肇事罪
一、交通肇事行为
二、主体
三、过失
四、认定
第二十章  重大责任事故罪
一、违章行为与损害后果挖
二、主体
三、过失
四、认定
第二十一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
一、实行行为
二、侵害对象
三、损害结果
四、犯罪故意
第二十二章  故意伤害罪
一、伤害行为
二、主体
三、伤害故意
四、认定
第二十三章  强奸罪
一、强奸行为
二、主体
三、故意钙
四、轮奸
五、强奸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界限
第二十四章  绑架罪
一、绑架行为
二、主体
三、故意
四、认定
五、犯罪的特殊形态
六、处罚的特殊问题
第二十五章  抢劫罪
一、保护法益
二、行为
三、故意
四、认定
第二十六章  盗窃罪
一、窃取行为
二、行为对象
三、故意
四、数额
五、犯罪情节
第二十七章  诈骗罪
一、欺诈行为
二、诈骗对象
三、故意D
四、认定
第二十八章  侵占罪
一、侵占行为
二、侵占对象
三、故意
四、数额号隋节
五、认定
第二十九章  受贿罪
一、受贿行为
二、主体
三、故意
四、经济受贿
五、间接受贿
第三十章  滥用职权罪
一、保护法益
二、滥用职权行为
三、主体
四、故意
五、认定
转型与变革:刑法学的一种知识论考察(代跋)
一、古代律学传统的中断与近代刑法学的诞生
二、苏联刑法学的引人与我国刑法学的嬗变
三、德日刑法学的借鉴与我国刑法学的突围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