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明君主们
孔子的高足子贡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说的是人物名声传播的典型化现象,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马太效应”。这种现象自古就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了更有效地干预时政、更有力地批评时事,往往抬出古代圣贤来说事。这些死无对证的古代圣贤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听话的偶像、傀儡,可以由着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人们任意涂抹改造,幕后操纵。由于中国有由原始血缘崇拜造成的尊祖传统,这批偶像实际上就成了知识分子们谋道谋食求名干禄的上好道具,他们的本来面目倒显得无关紧要了。但是,既然要讨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这里就说一说这些日后成为历代知识分子道具的圣明君主的生旦脸谱情况。另一方面,不经知识分子粉饰雕琢的君主,即使多么有功于当代,名声也只能传几十年,一旦被知识分子选中,作为粉饰雕琢的对象,就可能升华成为名垂青史的圣贤人物。两者之间,实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好几位原始社会时期给中华民族带来生活巨变的传说圣贤人物,如有巢氏、燧人氏等,但由于年代的渺远,关于他们,并没有更多的实质内容。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被塑造的第一个带有思想色彩的圣明君主是神农氏。
大约是相当于农业时期的缘故,文献记载中的神农氏一方面是一位农林业的勇敢探索者,另一方面也是重视农业的君主——炎帝。据说这位炎帝的得名“神农”就是因为他“教民耕农”(班固语,见《史记?五帝本纪》裴駰集解引)。今天民间普通百姓知道神农氏,则是因为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古代文献中,记载了神农氏的一整套农业思想。有“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群书治要》、《六韬?虎韬篇》引)。就是说,对于草木要爱惜,不能轻易伤害。“神农之数”——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管子?揆度》)。这是关于谷物的计算及管理方法的。神农之法——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义》、《淮南子?齐俗训》)。这是强调男耕女织的必要性。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无)粟,弗能守也((汉书?食货志》)。这是说的粮食对于军事的重要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