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亲”、“买卖亲”和“换亲”等择偶方式无论在中国学界还是官方话语中,都被斥之为“包办买卖婚姻”,因此,是“贫穷、落后和愚昧”的。无疑,这种观点是外在于行为主体的“他者”从自己的位置和立场出发,通过“远距离”的观察而得到的。然而,如果我们走近“娃娃亲”下的行为主体,甚至于生活于他们当中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呢?《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运用田野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娃娃亲”、“买卖亲”、“换亲”和高额彩礼等的集中探讨,指出在一种生存经济之下,“娃娃亲”、“买卖亲”和高额彩礼等并不仅仅是愚昧落后的表现,它们更是当地人在生存条件的约束之下适应现实的一种理性方式,是其生存策略,它们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