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从理论到现实本身都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发展的,反过来讲,全球化产生于演进中的国家政治实践,没有国家的政治意愿,全球化就不存在。而现实中各个国家因处于全球化中的地位不同,因而研究有关理论的角度也不同,所持的一些观点也相应的有所差异。由于全球化是从西方国家发源,并且至今是由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推动的,所以伴随着全球化产生、发展而研究国家之间相互政治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理论也难免由西方学术界所主导。因此,国际政治理论从创建之始就是典型的西方理论。我们所见的有关著作大多是西方的,尤其是美国学者的居多,而目前国内学者的有关著作也以介绍、评析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较多。
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在谈到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沿革时曾说:“这门学科既年轻又古老。”〔美〕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林伟成、刘小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2页。说它年轻,是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多不过80年左右的历史。说它古老,是说它的理论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如古希腊时代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战争历史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哲学观和以后的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霍布斯(Hobbes)的国家学说等,他们的思想对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形成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后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和客观政治现实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回顾20世纪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整个过程。有关国际政治理论的术语、思路、方法以及重要的理论体系几乎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这方面扮演了中心的角色。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创立传统现实主义开始,到60年代和70年代的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一直到90年代以全球主义学术为基点的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以及新保守主义等,无处不留下了美国的印记。这里要指出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和现实都是和西方国家有着根本不同的,因此,借鉴或吸收西方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应基于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研究,而不应盲目的“搬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的某些理论和概念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冲击和挑战。而现实中某些发展或变化了的理论,又被一些国家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追求而“异化”为外交决策根据。所以,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既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又要放眼全球化时代的特征,这一点在目前的学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国家仍然存在,人类仍然以国家、民族为划分单位的情况下,处于不同地位的国家行为,其出发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有时会因国家利益的追求导致相差甚远。钱其琛同志曾经指出,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而这种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政治的不平衡,使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受到冲击。因而处于不同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响应是不同的,所采取的对策也是不一样的。
本书以全球化为视角,重点审视西方国际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变化,以战争与和平、合作与冲突、强权与民主为中心论述了国际政治演变、发展的规律,从而揭示了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理论的新走向。它不同于西方的一般著作只是从发达国家的地位和利益出发强调权力政治,而是更为突出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权利政治。本书主要从权利的视角诠释了当代国际政治理论。本书的特色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比较法。对国际政治的主要问题分别从西方国际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政治理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对某个问题的全面深入认识,加强国际政治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分析,丰富补充他们在国际政治方面的认识。
第二,使用新资料。搜集近几年的最新成果、最新资料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本书使用的资料截止到2004年6月底,针对新千年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变化及走势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第三,刻意体系创新。本书从国际政治的行为体入手,探讨了国际政治的战争与和平、合作与冲突、强权与民主等主要问题,着力对国际政治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进行分析,关注国际政治发展的主流及方向。
第四,实用性较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是一部值得参考的理论性书籍。它既提供了基础知识,也提供了研究方法。
第五,时代特色突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的某些理论和概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而国际政治的现实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理论。这是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本书作者均是在高校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创新精神。但愿本书能成为当代大学生和关注国际政治问题的读者的一本有益的书。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4年10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