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社会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3310802
  • 作      者:
    许英编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教新的学科,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书是一本城市社会学的教科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而写成,质量比较高,内容比较全,层次比较深,作者还对如何进一步学习城市社会学指明了方向,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大学高年级学生使用。
展开
内容介绍
    首先,本书涉及的容相当宽广: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城市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涉及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探讨了城市和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在国际与国内演进的轨迹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普及城市社会学知识、扩大城市社会学的影响力,无疑都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br>    其次,这本教材在系统介绍传统城市社会学的基本内容的同时,还注意补充了一些比较新、比较深的内容。比如,作者在本书的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中,用整整一节的篇幅,介绍并探讨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演进及趋势。又如,在第四章《城市研究的经典例题》中,作者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设计和规划全球信息化的城市已经提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信息时代也是人类技术全面进步的时代,工程和技术问题日益成为实现城市规划宏大目标的局部手段。信息革命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冲击,与工业革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告诉我们:城市是社会的中心也是社会的缩影,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因而,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我们要设计什么样的城市?”等等。
展开
精彩书评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国际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城市社会学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生活的本质、现状和发展;着重分析的是各种“城市问题”,如失业、贫困、社会动荡、拥挤、无根飘泊等等。<br>    一般认为,城市社会学发端于19世纪末的欧洲。那时,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欧洲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而新问题往往也是新学术的生长点,城市社会学应运而生。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意识的萌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当时,李景汉、陈达、陶孟和、杨开道、许世廉、史国衡等许多学者都曾经针对城市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进行过严谨的探究。1929年世界书局出版了吴景超编写的《都市社会学》,这是由我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城市社会学教材。而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4年修订的“全国高校社会学系课程设置”中,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当时我国社会学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解放后,由于受到前苏联的影响等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关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在中国大陆曾经一度中断过。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大陆恢复重建以后,我国的城市社会学者密切关注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围绕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我国的社会学者不但已经积累了大量本土化的研究成果,而且已经开始围绕城市化的内涵、动力和普遍规律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关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城市发展的内向研究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越来越开阔,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了。所以,从总体上看,经过几代学者筚路蓝缕的辛勤耕耘,我国的城市社会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浪潮,我国城市社会学的在整体上仍然迟滞于社会发展的需要。<br>    据世界银行在其《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1998年的城镇人口比例仅为33%;而1998年高收入国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平均值为76%。可见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然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是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因此,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已经将“城镇化建设”列为21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并且在其《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中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76%。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br>    当前,全球化、信息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的社会转型,正为我国的城市社会学提供着独一无二的研究场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研究,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避免重复其它早发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犯过的种种错误,解决我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避免或减缓剧烈的社会震荡,使我国城市走上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学界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必将极大地推进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br>    教科书是传承学科知识的主要媒介。如果我们要使城市社会学在我国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发展、要使中国的城市社会学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学术性反思和国际对话能力的成熟学科,那么该学科的教材建设就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必须承认,我国社会学界在城市社会学的教材建设方面是相对滞后的。社会学恢复20多年来,有限的几本城市社会学的教科书远远满足不了这一学科发展的需求,城市社会学的教材建设亟待加强。而城市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相关的材料散落在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之中: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门类、到实际应用领域的各个部门,都在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之内,这些都为编著一本质量较高的城市社会学教材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展开
精彩书摘
    沃思的城市理论<br>    路易斯·沃思(LouisWirth,1897—1952)是帕克的学生,也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还是一位得到公认的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br>    从理论渊源看,沃思的城市理论与齐美尔城市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沃思的理论灵感来自于齐美尔35年前发表一篇城市文化的经典性论文《都市与精神生活》,齐美尔主要想确立的是城市文化是现代性的文化这样一个思想,他在《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提到了很多日后在沃思文章中出现的主题,如城市作为孤独、隔裂的个人的居住场所,它缺乏强有力的社会联系的纽带等。<br>    沃思于1938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第44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UrbanismoJoway。life,1938)的著名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沃思比较全面地阐发了他的<br>    城市社会学思想。沃思给城市下的定义是“为了社会学的目的,一个城市可以阐释为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点”。他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Urbanism)。沃思认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性。所谓城市性就是“指‘社会活动的形式’和在由众多异质的个人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居地中出现的组织”。<br>    换言之,人品数量多、人口密度高和人门异质性大是城市的三个基本特质,城市居民其他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的特点都是由这三个特质决定的。<br>    城市的第一个特点是人口数量多。沃思认为,这一特点至少对城市产生了以下几种影响:第一,众多的人口必然导致居民文化的多元化和城市职业结构的细化。第二,由于城市居民间<br>    的文化差异的广泛存在,城市需要建立诸如法律系统之类的正式的社会控制结构。第三,彼此异质的众多人口是形成城市人才专业化的后盾。专业的细化是复杂的职业结构形成的基础。第四,专业化是以“特殊利益”为基础形成的人类关系。沃思把这种“特殊利益”基础称为“社会裂化(social segmentalization)”。也就是说,城市居民在想到别人时,不是想到他是谁,而是想到他的职业,即城市居民是根据对方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来认识对方的。这表明联结城市的纽带已经变成了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最后,即使城市中建立了正式的社会控制结构和职业行为准则,大量人口的存在仍然使城市具有分散和混乱的可能性。<br>    人口密度高是城市的第二个特点。沃思认为,稠密的城市人口已经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种种影响。首先,居民们在经济力量、种族或道德、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城市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街区和邻里。沃思把这种将城市划分为多种区域的过程称为“生态专业化(ecological specialization)”。其次,人口稠密对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也有影响。沃思认为,高密度的人口使市民们被迫在空间上彼此接近,这种身体的接近必然扩大他们之间在心理方面的距离;并且城市居民有按照规范和惯例思维的倾向,因而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同时,彼此异质的居民的相互接近提高了城市居民们容忍差异的能力。沃思还指出,密度过高的人口“会造成摩擦或冲突”,从而使反社会行为增加。<br>    城市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异质性大。沃思指出了由人口异质性大所产生的几种后果。它们是:首先,沃思认为,“在城市环境中,各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将打破顽固不化的等级界限,并使阶级结构更加复杂化。”也就是说,人口异质性的增大使城市中的门第观念日益淡薄,个人奋斗的作用增加,这就将导致城市中社会流动的增强,从而使阶级结构更加复杂化。其次,“大多数城市居民不是房产拥有者”,“频繁变动的住处不会产生有约束力的传统情感”。也就是说,城市居民对自己的住所较少眷恋,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淡漠。再次,作为交换的媒介,货币在彼此异质的城市居民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沃思把城市描述为“金钱交易的场所”。<br>    综上所述,沃思的城市理论主要包含着以下几个命题:<br>    第一,城市中存在的复杂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是社会分层的基础。<br>    第二,无论是地域上还是阶层上,城市人口都具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br>    第三,城市人口在功能上具有显著的依赖性。<br>    第四,城市里的人际接触是肤浅的、片面的,而且具有较强的匿名性。<br>    第五,城市要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处理社会问题。<br>    第六,城市居民的道德标准具有较大的差异,同时人们具有较强的容忍意识。<br>    沃思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把欧洲的古典城市社会学思想和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研究融会贯通地组织在一个系统而严谨的理论中,从而既克服了欧洲的古典城市社会学用纯粹思辩的方法研究城市社会的偏颇,又纠正了存在于芝加哥学派早期研究中的偏重于描述性研究的倾向。<br>    <br>    深入学习指南:<br>    1.R·E·帕克、E·W·伯吉斯等著:《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这本文集的几位作者都在城市社会理论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对其后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集值得一读。<br>    2.包亚明:《都市研究的理论与意义》,该文为《都市与文化》丛书总序(丛书第1辑《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即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文夹叙夹议,对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虽为一家之言,却还别有洞天。<br>    3.刚刚开始接触理论的同学可能会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理论?社会学的理论有哪些特点?怎样学习这些理论?我们能否建构自己的理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本书的作者有一些比较肤浅的意见,简述如下。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了迄今为止城市社会学领域内的一些主要理论。回顾一下我们讨论过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争论多于共识是我们城市社会学、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理论发展的现状。种种理论之间的关系或许正如澳大利亚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沃特斯(MalcohWaters)曾经指出的,“理论就是一套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主张和争论,并且这些主张和争论还关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尽管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许多各各相异甚而不可调和的研究途径,但种种的异见和争端却依然都发生在某个共同的话语领域当中”。O换言之,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一如分布在我们地球表面的交通网: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主线和支线。但是,不管从表面看起来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也就是说,不管它们是主路还是女路、也下管它们是陆路、水道还是空运航线,各种:运输方式和线路之间都是彼此联系的,都可以到达对方,只不过远近有所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在学习某种理论的时候可以首先努力探寻、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路,思考它的适用范围,并且分析作者是怎样自圆其说的;而当我们学习了多种理论以后,就可以有意识的梳理一下各种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考察一下理论发展的脉络。我们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之前,先要学会恰当的应用前人的理论,发现前人理论中存在的问题。理论需要创新,但创新本身不会成为我们的目的,我们创新的目的在于使理论、自己乃至整个社会都更加完善。理论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因而学习理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刘易斯·A·科瑟的《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乔纳森·特纳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和马尔科姆·沃特斯的《现代社会学理论》等理论研究著作、或者你所感兴趣的任何一位学者的理论专著,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材料。<br>    <br>    工业时代的城市病态<br>    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时代的城市化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在工业时代的城市中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导致了工业时代的城市病态:择其要者而言之,其主要表现如下:<br>    (1)环境污染<br>    工业时代迅速的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时代爆炸式的城市化进程在造就了许许多多新兴城市的同时也吞噬了大量的农村地区,破坏了大量的耕地和森林。同时,在城市内部,人口密度很大、产业高度集中;垃圾、污物不能及时处理;噪声、废水、废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br>    (2)交通堵塞<br>    城市的交通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的交通状况决定了人、物和信息在城市里流动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城市当前发展的活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但在工业时代迅速<br>    的城市化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的交通规划,交通的发展常常滞后于人口和车辆的增长,于是许多城市中都出现了交通堵塞、道路拥挤的情况。<br>    (3)住房拥挤<br>    工业时代迅速的城市化,导致了城市住房的异常拥挤。一方面,城市化浪潮使大量的人口涌人城市,城市的住房建设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造成了城市住房的紧张。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地价飞涨,无力承担高额房租的贫困人口只好挤在狭小破旧的棚户区,也造成了城市住房异常拥挤的现象。
展开
目录
序  马广海<br>第一章  导论<br>第一节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br>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br>第一节  欧洲的古典城市社会学<br>第二节  美国的早期城市社会学理论<br>第三节  现代城市社会学理论<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第三章  城市化:社会学视野中的城市发展简史<br>第一节  概念探讨:城市和城市化<br>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城市化进程<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第四章  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城市生态与城市规划<br>第一节城市生态<br>第二节城市规划<br>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城市社区<br>第一节  城市社区的概念<br>第二节  城市社区研究概况<br>第三节  新中国的城市社区研究<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第六章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城市社会管理<br>第一节  什么是城市社会管理<br>第二节  城市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br>第三节  社会转型期与我国的城市社会管理<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第七章  大众传媒:城市“神经系统”<br>第一节  一般讨论:大众传媒与城市的演进<br>第二节  特别关注:数位传媒与当代的城市发展<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第八章  理想城市:未来取向的城市社会学研究<br>第一节  未来取向的城市社会学研究<br>第二节  理想城市——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第九章  回顾和前瞻:城市社会学在中国的成长<br>第一节  我国城市社会学本土化的早期探索<br>第二节  中国城市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和发展<br>深入学习指南<br>复习与思考<br>专有名词对照表<br>人名对照表<br>后记<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