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0019243
  • 作      者:
    谢立中主编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8.7
收藏
编辑推荐
    为了使读者对《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中介绍的各篇“名著”的内容与观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我们在这里首先就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西方社会学各个发展阶段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向读者们做一个粗略的描述。
展开
作者简介
    谢立中,教授。1974年7月-1978年1月在江西崇仁玻璃厂等处当工人,1982年1月-1989年9月在江西大学哲学系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等职,1992年9月-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8月至今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教学秘书、研究所秘书、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的主旨是向读者介绍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的代表作,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过程,体现了社会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所以《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主要选择社会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加以介绍,《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以著作的代表性程度为主,而不以人头为主来确定入选书目。例:哈贝马斯就有《认识与人类旨趣》、《沟通行动论》、《事实与规范之间》三篇入选。《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还为这些经典作品提供了提要撰稿。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大卫·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在埃皮纳勒一个犹太教士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家乡的中学,随后转入法国最好的高级中学之一——巴黎的大路易斯公立中学。1879年,迪尔凯姆在两次落榜后终于通过了享有盛誉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而进入这一培育法国知识界精英的摇篮。然而在这里,迪尔凯姆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他对长期统治着学校的偏重文学和美学的做法深感不满,渴望在科学方面得到训练并认为科学能够勾社会道德的重建提供一个基础。显然,这种信念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1882年,他于该校毕业后到桑斯中学和盖纳丹中学执改。此间,迪尔凯姆曾赴德国访问研究,那里的一些科学家对人类行勾进行的科学一经验研究,给他很大启发。事实上,从迪尔凯姆开始也的研究生涯起,他就决心强调实用的科学和道德的教导而不是传兖的哲学方法,在处理道德和社会政策问题上他抱着社会学实用价直的信念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展开
目录
再版前言<br>导论<br><br>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br>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1893年)<br>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年)<br>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1908年)<br>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1887年)<br>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年)<br>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2年)<br>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br>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br>霍克海默:《批判理论》(1968年)<br>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1941年)<br>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年)<br>帕森斯:《社会系统》(1951年)<br>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1956年)<br>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年)<br>米尔斯:《权力精英》(1956年)<br>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1959年)<br>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年)<br>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1966年)<br>霍曼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br>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年)<br>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年)<br>布鲁默:《形象互动论:观点与方法》(1969年)<br>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年)<br>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研究》(1967年)<br>伯格和卢克曼:《社会实体的建构》(1967年)<br>哈贝马斯:《认识与人类旨趣》(1968年)<br>阿多尔诺:《德国社会学中的实证论之争·导言》(1969年)<br>顾尔德纳:《西方社会学面临的危机》(1970年)<br>柯林斯:《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1975年)<br>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3年)<br>卢曼:《社会分化》(1982年)<br>阿切尔:《文化与主体性:文化在社会理论中的位置》(1988年)<br>吉登斯:《社会的建构》(1984年)<br>吉登斯:《现代性之后果》(1990年)<br>哈贝马斯:《沟通行动论》(1981年)<br>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1996年)<br>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年)<br>布迪厄:《实践的逻辑》(1980年)<br>布迪厄和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1992年)<br>埃利亚斯:《论文明的进程》(1939年)<br>福柯:《疯癫和文明》(1965年)<br>福柯:《规训和惩罚》(1975年)<br>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年)<br>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年)<br>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8年)<br>图兰尼:《返回行动: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理论》(1984年)<br>拉什和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1987年)<br>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1996年)<br>卡斯特:《认同的力量》(1997年)<br>卡斯特:《千年的终结》(1998年)<br>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知识分子的历史角色》(1987年)<br>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1989年)<br>鲍曼:《流动的现代性》(2000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