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圣经故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0659334
  • 作      者:
    (奥)格特鲁德.福森奈格编写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圣经故事》是一部《圣经》普及读物,由大作家撰写、大画家插图,面对的是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它以故事的形式阐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经典作品的精髓,内容丰富完整,文笔优美生动,中译文淳朴流畅,插图精美,风格独特。
  该书自1972年在奥地利卡尔·于伯劳特出版社初版以来,常销30年,销量达300万册,版权输出到美国、丹麦、瑞典、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南非、日本、韩国和中国。
  书中人名、地名根据中国基督教协会新标准修订版简化字和合本《圣经》译出。
展开
作者简介
  格特鲁德·福森奈格,1912年出生于皮尔森(今捷克境内)。1930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先后在茵斯布鲁克和慕尼黑学习历史、艺术和哲学,并于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7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除写作有大量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外,还发表过诗歌作品和剧本。曾获多种文学奖项,还是奥地利国家科学与艺术勋章获得者。自1955年以来一直是国际笔会会员。1977-1979年和1984-1985年两度担任著名的英格博格·巴赫曼文学奖评委。 雅诺什·格拉宾斯基1924年出生在波兰的沙莫图雅,先后在华沙和克拉科夫的造型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很快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艺术创作——水彩画、书籍插图、广告版画、招贴画和邮票设计为他赢得了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大奖,在东西方各国举办的各种国际性展览中获得极高评价。他插图的书籍曾获多种重要奖项,如莱比锡国际书展铜奖、米兰儿童图书插图奖金奖、波伦亚儿童图书奖金奖、安徒生荣誉奖、“奥地利最美的书籍奖”二等奖,等等,以多种文字行销21个国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您也许不是教徒,您也许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主宰命运的神祗,没关系,您完全可以忽略宗教的神圣性,把您面前的这本书当成是一部美妙的神话,当成是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感受那其中蕴涵的生命的智慧和力量,体验那由一个个故事传达给您的美妙的阅读感觉。还有,请您别错过那些插图,插图作者和您一样,也是这本书的读者,那些美妙的插图表达的正是他阅读这本书之后的某种感悟和体会,也许和您有某种相通之处呢。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欣然作序,盛赞本书改编忠实严谨,文笔生动,插图精美,中译文淳朴、自然而又流畅,是广大中国读者了解基督教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一个窗口。
展开
精彩书评
  最近,有机会读到焦仲平先生所译的《圣经故事》。译者在译后记里提到,他是少年时第一次从雨果的诗里接触到出自《圣经》的典故的。这倒勾起了我对这一方面的已如发黄照片般的回忆。那是与我母亲有关的。我记得,每当她要表示对一个她不喜欢的人的轻蔑时,便会从嘴角发出一声:“法利赛人。”后来我读英语,才知道那个词是“pharisee”,意思是:自以为正直的伪善者。最近,又从DVD看到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耶稣受难记》,这才对这些坚持要把“人之子”钉上十字架的人,有了些直观性的认识,也从而对我那必定已经去到天国的母亲的基督教背景———她上过教会中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上面所说的只是个人生活方面的一件小事。倘若拓展到整个西方上层建筑的领域中去,那么,基督教文化的痕迹便更是处处可见了。随便举几个与美国文学有关的例子。我译过四本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其中两本的书名即与《圣经》《旧约》有关。《去吧,摩西》用的是《出埃及记》中神吩咐摩西去将受苦的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的典故。作者用以喻指美国黑人的解放。《押沙龙,押沙戈!》则用了《撒母耳记下》中押沙龙与父亲大卫王相争斗的故事框架。作者显然想让读者看他所写的南方亲子间纠缠不清的故事时,也联想到旧约时代的污秽。杰克·伦敦有一本写狗的小说,叫《荒野的呼唤》。其实,那个词组的出典倒很崇高,所谓的“呼唤”绝非那条狗的本祖野狼的噑叫,而是如《马太福音》第三章所写的那样:“那时,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以赛亚先知所说:
  “在旷野有呼喊者的声音:‘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显然,只有在了解作家用了什么典故以及他是正面用或是反用、歪用之后,我们才能对一部文学作品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而《圣经》不折不扣,正是西方人用典用得最多的一部著作。因此,要想涉猎西方文化,不对《圣经》有一定的了解,肯定是难以做到的。
  《圣经》除了是一部宗教典籍外,其他方面的内容亦极其丰富。今天西方人中流行着许多格言、谚语,它们都来自《圣经》。这里也不妨随便举几个例子。
  如,不久前有人出了一本散文集,叫《寻找与寻见》。那书名即是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衍化而成的。在《马太福音》的第七章里,耶稣告诉众人:“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意思是:只要努力追求,必定会有结果。类似的嘉言隽语在《圣经》中并不少见。例如:“凡动刀的,必死在乃下。”“(务须)分清稗子和麦子。”“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这些名言,不但见诸于许多经典作家的笔下,而且也已进入民间语言。西方人常说的“太阳底下无新事”,“太阳照常升起”,也都是出之于《圣经》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圣经》中的一些名言,如:“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又如:“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免得它们用脚把珍珠践踏。”它们都宛若是我国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明珠暗投”的逆向式的表达。这也足以证明,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经验与智慧,往往是有相通与共同之处的。
  《圣经》中有些话,若是拘泥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颇难让人接受。如:“有人打你的右脸,把另一边也转过来让他打。”但是,倘若从本质上而非从字面上去体会,那无非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表达方式,也未尝没有积极意义。我们汉语中不是也有“九折臂而成良医”这样的推至极致的修辞方式吗?谁又会真的将手臂折断九次之多呢?因此,只要不是死读书,自然不至于“读书死”的。《新约》里还呼吁:“有人想拿你的衬衫就连外套也让他拿去。”并说:“富人要进天国,甚至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倘若不是执著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解释,那么,这些劝告的话的本意无非是:惟有善于舍弃,才能得到(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回报。这就是《新约》中所说的“施比受更为有福”的道理了。也许,这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宣讲这样的教义的地区,恰恰能出现那么多的基金会与慈善家吧。
  《圣经》无疑是一本需要认真去读但是又不易读懂的书。它时代古远,作者众多。有的部分是某民族古代传说的记载,有的则是历史,甚至是档案资料,有的是民间文学材料(有如我们的《诗经》),有的则是《论语》式的弟子们对大宗师嘉言懿行的记录。对古代史特别是古以色列人历史背景了解不多的年轻人,要让自己一下子理清书中纷纭的头绪,确实是比较困难的,至于说去体会出其中深刻的哲理与感人的艺术力量,那就更非易事了。好在国外不断出版有阐释性或改写式的《圣经》辅助性读物。焦仲平先生所译的这本2002年维也纳出版的格特鲁德·富森奈格女士编写的《圣经故事》,便是其中比较适合我国读者的一部。它改编得比较忠实严谨,文笔亦生动自然,而且还配有雅诺什·格拉宾斯基的精美插图。中译文亦适当运用了较为纯朴自然且又是流畅生动的语言。这就使读者能够用较少的时间大体上掌握《圣经》的基本内容与时代气氛,以便日后再进一步阅读《圣经》原著。我想,这样的一部书是一定会受到有心想了解基督教文化的读者的欢迎的。
展开
目录
《旧约》故事
造物的故事
那个泥土做成的人
伊甸园
禁果
失乐团
该隐和亚伯
大洪水
巴别塔
上帝时亚伯拉罕如是说
三个陌生人
亚伯拉罕为所多玛求情
所多玛的毁灭
以撒和以实玛利
母子获救
亚伯拉罕向上帝献子
老仆的神奇旅行
双生子
头生子的权利
雅各寻找拉结
精明的拉班
雅各还家
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卖往埃及
约瑟和波提乏
约瑟的第二次囹圄之灾
法老的梦
约瑟认出自己的哥哥
便雅悯见约瑟
雅各之死
法老的奴隶
聪敏的米利暗
摩西欧为一个王子
摩西逃往米甸
燃烧的荆棘丛
新的苦难
最后的苦难
以色列人出埃及
埃及人在红海中沉没
吃食从天而降
摩西十诫
围着金牛舞蹈
荒野四十年
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
危难时光
士师基甸
参孙的复仇和参孙之死
扫罗王
少年大卫
大卫迎战巨人歌利亚
扫罗妒意大发
大卫的勇敢
……
《新约》故事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