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化佛教参访录:图文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1046991
  • 作      者:
    白化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白化文,1930年8月27日生,北京人。199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兼任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编委。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编委,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担任《敦煌学大辞典》编委。195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至今,历任教员、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敦煌学,特别是其中的遗书目录、变文等。目录学,主要为专科目录,如佛藏经录、古典文献目录等。佛教,特别是佛寺与佛像以及佛教经典。著作已出版二十八种,其中主要有《敦煌变文论文录》、《楹联丛话全编》、《佛光的折射》、《敦煌变文集补编》、《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已发表论文约六十篇,其中较新的重要论文有:《什么是变文》,发表于1982年《敦煌变文论文录》、1984年英译文载《哈佛亚洲学报》44卷2期。《〈诸文要集〉残卷校录》发表于1990年《中国文化》(香港)2期。《〈首罗比丘见五百仙人并见月光童子经〉校录》发表于《敦煌学》(台北)16期,1990年。《龙女报恩故事的来龙去脉》,发表于1992年《文学遗产》第3期。
展开
内容介绍
    《汉化佛教参访录》是一本介绍汉化佛教的寺院与僧人的知识性普及读物。
    全书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介绍寺院与僧人,细致入微,知识性强。
    2、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
    3、解说问题时旁征博引,脉络清晰。
    4、图文相互印证,便于理解。
    5、富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对中华民族吸收异域文化进行文化的创新,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全书适合佛教研究者、佛教文化爱好者以及旅游爱好者等广大读者阅读。
    汉族潜移默化消化外来事物的能力,实在巨大。同时也证明了,外来事物,只有扎根分蘖,土生土长,适应当地气候,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
展开
精彩书摘
    佛教流传及其汉化
    佛教在发展中,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分歧,产生了许多教派。大致
    地说,较原始的佛教教派,被称为小乘佛教,以自利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
    1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则以利他修菩萨行成佛为最终目的。小乘只承
    认释迦牟尼一人是佛,大乘则认为大干世界有无数佛。7世纪以后,大乘佛
    教中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小乘、大乘、密教,斯为南亚
    次大陆佛教流行中形成的三大派系。
    佛教在许多国家与地区又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一般地说,在我国
    汉族地区形成并传入日本、朝鲜等国的,称为北传佛教,又称汉化佛教,以
    大乘为主。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在我国蒙藏地区形成的,称为藏传佛教,是
    佛教(包含大量密教成分)和当地宗教如“本教”等的混合。其经典以藏文为
    主。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西南地区的,称为
    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其经典属巴利文系统。
    佛教传入中土,大约通过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通过中亚西域,经丝绸
    之路传入中原。这是一条最主要的道路,东来传法和西行求法的高僧常走的
    就是这一条路,因此在以往的佛教史研究中,被认为是惟一的道路,那当然
    是不准确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西南方边远地区传入。关于这条路,一直到
    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有若干研究成果发表。学者们在研究了佛教在古代四川
    地区活动的情况和出土的汉代佛教遗物以后,对于佛教从川滇路线和古身毒
    道及青衣道等处传入,已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以上两条都是陆路。再一条是
    海路,从广州直到扬州和现在江苏、山东一带沿海地区,随着航海客商的往
    来传入。这是一条登陆口岸较多的海路,过去研究的也比较少。后来,江苏
    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早期佛教造像被重新发现,才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它
    提示人们注意佛教早期从海路传来的  可能性。
    佛教大约在东汉时期已在中原和江南一带流行了。汉代的人很重视神仙
    方术,佛教初传,大约也被看作某种神仙方术。为了争取在中国扎根传播,
    佛教徒开始用汉文翻译佛典,并且尽可能地把它和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
    念相结合。可以说,佛教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朝着汉化的方向前进了。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般若学一派同清谈玄学相结合,受到门阀世族中高
    级知识分子的欢迎。在南北朝的中晚期,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利用佛教来作
    为巩固统治的工具,强调佛教“逆来顺受”、“追求来世”等思想,以麻醉
    百姓。例如,南朝的梁武帝把佛教当作“坐致太平”的手段,大力扶持寺院
    的发展,多次亲自到寺院舍身。北朝则在开凿石窟、修建寺院等方面花费了
    大量的人力、财力。这一阶段佛经的翻译,从西晋竺法护以来得到很大发展
    ,经过后秦的鸠摩罗什,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它的标志是:所进行的是
    认真的、句对句的、追求“信”和“达”的翻译,也就是注意翻译的学术性
    和真实性,而不像早期翻译那样采用概述犬义的方法。到了南朝陈代的真谛
    ,大小乘的佛经已经基本翻译得差不多了,这是佛经翻译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在此期间名僧辈出,道安、慧远、僧肇、道生等人都是佛教徒中的学者,
    他们在发展中国佛教本身的理论方面做出了贡献。随着佛教理论的学术化和
    汉化,僧人间对理论的解释不一致,于是产生了汉化佛教中若干宗派的雏形
    。由于佛教的壮大和信徒的增多,统治者和高级知识分子对佛教更加重视,
    逐渐导致了儒、释、道三家争夺思想阵地的长时间大辩论。这三者又在长期
    的争论、斗争中互相渗透,使佛教接受了更多的汉族本来的思想,更加汉化
    。
    隋唐时期,最高统治集团采取三教并用的方针,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
    院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译经的规模和水平空前绝后。特点之一是,出现了许
    多西行求法的高僧,如玄奘、义净等人。他们归国后,以兼通梵汉两种文字
    的身份主持译场,改变了过去依靠西域高僧为译主的局面。他们既知彼,又
    知己,学术水平甚高,是汉族本民族的优秀翻译家。因此译文的质量自然超
    出前代,当时称为“新译”。另一个特点是由国家组织庞大的译场,提供优
    厚的工作条件,在此基础上编定出国定本的大藏经。这个时期,佛教的理论
    由依附汉文的译经,演变为独立的解释和演绎,因而建立起多种独立的体系
    ,而适应中国情况的礼仪法规也基本完成,于是便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
    宗、禅宗、密宗等汉化佛教中的大小宗派,并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越南。
    至今日本和韩国的各宗派佛教徒,仍把本宗派的中国创始寺院称为祖庭,参
    拜不绝。
    从隋唐到宋代,佛教一方面向着世俗化进展,更加深人民间,四大著名
    菩萨巩固了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四大名山道场,就是佛教信仰普及化、
    世俗化和进一步汉化的明显标志。另一方面,经过汉化的佛教思想也明显地
    在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主要通过知识分子影响到哲学、
    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宋代以后,一些主要的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与儒家互相交融,本身也更
    加汉化。寺院和寺院中的塑像、画像也逐步形成定制,汉化佛教至此基本成
    熟和定型化,已经把原始佛教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如果释迦牟尼复活,
    到中国来旅游,必然莫名惊诧,不认识这是自己创立的那个宗教了。
    总之,汉化佛教是汉化很深的佛教,它经过近两千年与中国传统文化冲
    突与融合的长期过程,渗入全社会各个角落,形成自己独特系统,有自己特
    点。这些特点有机地溶合在汉化佛寺的建筑,造型艺术、图籍、仪礼轨制等
    具体的事物与行事之中。
展开
目录
面向大众的佛教科普著作(周绍良)
新版前言(白化文)
佛光的折射
佛教浅说
佛教流传及其汉化
释尊的生涯
释迦牟尼
八相成道与八大圣地
佛教在中国
四大法难
人间佛教
佛像
相好
印相
汉化佛像特色
佛寺
殿堂
山门与天王殿
大雄宝殿
罗汉
阿罗汉果位
四大罗汉与十六罗汉
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与济公
菩萨
菩萨总说
观世音菩萨
文殊立曰贤和地藏菩萨
其他菩萨
护法诸神
汉化的诸天
天龙八部
十大明王
三头六臂
大藏经与经藏
结集与梵文佛经
佛经的汉译
大藏经
藏经阁
塔与经幢
汉化的塔
经幢
僧人
七众
三坛传戒
从一林僧职
行事与佛事
日常行事
节日活动
浴佛与行像
重要佛事活动
水陆法会
佛教法器
鸣器
庄严具
供具
法服与常服
三衣和五衣
僧服的变革
汉化佛教的法服与常服
随身具
衣钵相传、比丘六物和十八物
齿木、净瓶与手巾
戒刀与拂尘
拄杖、禅杖和锡杖
百一物
璎珞、华□与数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