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为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才具有现今丰富的涵义。其中智力结构理论极其指导的智力(IQ)测验几乎主宰该领域达半个世纪之久,至今影响深远。但它存在许多不足,如果一味强调技术,脱离研究对象的整体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最终难免走向没落。三元智力理试图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超越了传统的IQ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智力,将智力理论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新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我认为这一理论不仅在范围上超越了先前众多智力理论,而且比绝大多数一元的智力理论,包括我以前的成分理论,回答了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发端于成分理论:成分理论是现在三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新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我认为这一理论不仅在范围上超越了先前众多智力理论,而且比绝大多数一元的智力理论,包括我以前的成分理论,回答了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发端于成分理论:成分理论是现在三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个亚理论是情境亚理论,它明确了智力行为在其发生的社会文化情境中是如何被定义的。情境智力行为包括:(a)对现实环境的适应;(b)选择比个体现实环境更恰当的情境;(c)改造现实环境以使之更适合于个体的能力、兴趣或价值取向。一般智力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承担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当环境与个体的价值取向、能力或兴趣不相符时,个体可以尝试改造环境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当改造失败时,个体可能会选择一个新的环境,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更好的和谐。另外,如果个体选择失败,则可以改造旧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智力概念来判断适应、选择和改造的内容。由此产生的个体的“内隐”理论可以作为构建智力外显理论的框架。情境理论不足以勾画智力行为的特征。因此,它只能作为整个智力理论的一个亚理论。
第二个亚理论是经验亚理论,它表明在特定任务或环境中,与情境相适的行为,并不等于在该类行为的经验连续体的任何位置上都会产生同等“智慧”。相反,当个体(a)面临一个相对(但非完全)新的任务或情境时,或(b)在特定任务或情境的自动化操作过程中,其智力才能
很好地展现出来。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作用的:有效的自动化加工将多余的资源分配给环境中新异刺激的加工;相对地,对新异刺激的有效适应能使个体及早产生新任务、新环境经验中的自动化加工。因此,我们不能将一个任务简单地归类为需要智力或不需要智力的任务。该任务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智力取决于个体具有多少关于所遇任务的经验。这点对环境也同样成立。尽管我们在阐明适应情境的行为在经验连续体的哪些位置上有效时,经验亚理论对情境亚理论有所限制,但它仍没有确定包含在智力行为中的心理结构或机制是什么。
第三个亚理论是成分亚理论,它明确了构成智力行为的结构和机制。在经验连续体有关位置上产生的适应情境的行为是否为智力行为,这取决于其包含某种心理过程的程度:元成分控制信息加工过程,并使个体监督和评价这一过程;操作成分执行元成分构建的计划;知识获得
成分进行选择性编码,联结新信息,并选择性地比较新旧信息,以使个体学习新信息。这一亚理论确定了个体对环境适应、选择和改造的认知过程。成分亚理论对某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属智力行为进行了定义。
总之,情境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的外部世界相联系;它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哪些行为对个体而言是智慧的表现,这些行为在何处才显示出智慧。这一亚理论明确了那些能够作为智力特征行为的内容。经验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内、外部世界均联系了起来;它回答了“行为何时是智慧的”这一问题。该亚理论表明在某项任务或情境中,智力与经验多少之间的联系。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的内部世界联系起来;它回答了智力行为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亚理论明确了构成智力行为的,心理机制,而不考虑特殊的行为内容。这三个亚理论可一起用于理解个体差异,理解谁是聪明的。我希望,在解释这些亚理论的过程中,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以建立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我们可以认为某种行为比其他行为更富有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