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专注在要有爱心、避免自私自利,却忘记自己的有限和界限。他们往往会问:“对别人没界限不是很自私吗?”
“我要怎么回答那些需要我爱心、精力、金钱帮助的人呢?”
“为什么设立界限会让我感到愧疚或恐惧?”“我可以在设限后仍是个有爱心的人吗?”
想要有一个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确的“界限”是很重要的、这是个人产权的分界线,指出你应该为哪些东西负责。它可以定义你是什和,或者,你不是什么。
界限深深地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身全上的界限:帮助我们决定,在何种情况上,谁可以碰我们的身体?
心理上的界限:给予我们拥有个人思想与见解的自由。
情绪上的界限:帮助我们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来自别人有害与操纵性的情绪。
属灵上的界限:帮助我们分辨上帝的间念与人个的意愿有何不同?
展开
1999年秋天,一向身体硬朗的父亲突感不适,我在他人院当天就赶到他病床边照顾。原以为尚有几个月生命的父亲,竟在我因体力不支而病倒必须回美国就医后的隔日,在睡梦中撒手人寰。父亲从病发到病逝只两个月,我虽日夜照顾他两个月,竟未能在最后一刻为他送终。
听闻噩耗,我内心的哀痛、悔恨、愧疚真是笔墨无法形容,整个人陷入死荫幽谷的忧郁沮丧中。父亲1999年12月5日过世,我灵修用的卢云(Henri J.Notlwen)著《心灵面包》(Bread for the Journey)5目的主题正好谈到“放手”,提到“我们给家人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助他们瞑目。有时,他们已经准备好去迎见神,可是我们却舍不得让他们走”。即使惊异而且感谢神正在安慰我的悲伤,一想到父母双亡,我在这世上成为。孤儿”.我对人世的一一切顿时失去兴趣,终日流泪呆坐,或如行尸走肉。
没想到回台奔丧前日,接到西岸《台福通讯》主编庄光梓姊的电话,问我是否可以翻译《过犹不及》这本书?即使对人世失去了兴趣与期待,我岂能拒绝为神国服事?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马太福音》丘章3~5节)接下这项工作之后才知,神实在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袋咀,这不都记在你册子上么。”(《诗篇》五十六章8节)
神真是牧人,即使我任性地想离开羊群,神绝不放掉任何一只迷羊;神是良医,他执意要安慰我的心灵,治愈我内心的伤恸;神更是慈悲的天父,他要借着这本书一字一句地点醒我:我并非孤儿。虽然我地上的父母已逝,天父将亲自带我走出悲哀,以永不止息的爱护翼我以后的日子。尤其译到第七章,讲到我们终究要从地上父母的身边走出来,与天上的父建立关系。“神并没有让我们成为孤儿,他把我们带进去他的家,成为他家里的一分子。”眼前白纸黑字如闪电雷轰,我终于想开释怀了。我有主同行,他在我最软弱时甚至把我背负在他肩上,“沙滩上只露出他一双脚印”。我地上的父母虽不在了,却绝非孤儿,我永远有天上的“阿爸父”继续看顾着我。
我本来是自怨自怜的,陷在情绪的苦难中走不出去,生活—片混乱。因着神的怜悯,这本书一再对我“对症下药”,告诉我必须靠界线“更新”,提醒我七情六欲都出自内心,若想不开,那是我“自己允许的”,不能怨天尤人。解铃仍须系铃人,我必须为自己界线范围内的情绪负责。不要天真地以为感情的伤恸会自动消失——痛楚只是一时隐藏,仍要再浮出台面的。我不能鸵鸟式地把头埋起,更不能寄望别人来带我出去,只有自己——在神与他神国儿女当后盾的支持下——才可能让自己知行合一地“付诸行动”走出来。
不开,那是我“自己允许的”,不能怨天尤人。解铃仍须系铃人,我必须为自己界线范围内的情绪负责。不要天真地以为感情的伤恸会自动消失——痛楚只是一时隐藏,仍要再浮出台面的。我不能鸵鸟式地把头埋起,更不能寄望别人来带我出去,只有自己——在神与他神国儿女当后盾的支持下——才可能让自己知行合一地“付诸行动”走出来。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电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示录》二十一章3—5节)神一直都坐在我的身旁,更新着我的生命,开我的心眼,教我为自己界线内悲伤哀悼的情绪负责,打开心结,走出困境。就像书上所说的,把内心的旧包袱丢掉,“哀伤,然后,完全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