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br> 如何正确面对错误<br>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当然应该努力做到一切都是最好的,但人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的。我们面对人生如此复杂的境况,任何一个人难免始终不出错。<br> 我国古代的先哲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先哲的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那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人对所犯错误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呢?考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怕丢面子、威信扫地;二怕丢乌纱帽,坏了自己的前程;三怕别人嫉妒、陷害、所提意见不实等等,凡此种种,全都是从“我”字出发,迷了心窍。难道你犯了错误,不承认,不改正,这个错误就不存在了吗?人生肯定要犯很多错误,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地面对错误,做到知错必改,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改正,并能从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的人。<br> 有朋友曾对我说:“好几次,当我必须告诉我的孩子们我在某件事上做错了时,我多怕他们不再爱我。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因为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更爱我。比较起来,他们更需要我诚实、正直。”朋友的切身体会,正说明,只有正确地面对错误,才能换来生活的幸福。<br>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要想正确地面对错误并非易事。首先是主观上,受传统和习惯的影响,家丑不可外扬,怕这怕那,死要面子,说什么也不肯认错。客观上阻力更大。也许我们的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缺;也许我们的朋友不希望我们“出丑”;也许反对我们的人正等着看我们的笑话。主观和客观上这些沉重包袱压在我们的背上,像一把把大锁,锁住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精神的闸门难以打开。<br> 要正确地面对错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勇于认错。能够认错,能够向由于决策上的错、判断上的错、听信了谗言的错、一时感情冲动而犯的种种错而遭致误解、受到冤枉、备受屈辱、饱尝痛苦的对方,说一声对不起,你受委屈了,你没有错,错的是我,这种光明磊落的胸襟,真诚坦率的态度,有错必纠的精神,知耻近乎勇的表现,其实,更令人尊敬。<br> 明代(一说清代)翰林院翰林徐存斋,被朝廷派往浙江主持科考。阅卷时,发现一名考生用了一则“颜若孔子卓”的典故。他立即拿笔在卷子上写了“杜撰”两个字,并把该生列位“四等”,这就等于不但落榜,还要到堂上“领责”。上堂那天,该考生手捧卷子,战战兢兢地向徐大人说:“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扬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在那个时代,在那种场合,那种身份,面对由于自身学浅而犯的错误,一般人会怎样对待?我不说,恐怕大家也能想象得出。但出人意料的县,这位徐大人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很惭愧地说:“本遵侥幸太早(当时徐存斋不到三十岁),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说完,马上将“四等”“改置一等”。比起徐大人来,在文明进步的今天,那些面对错误文过饰非、恼羞成怒,甚至栽赃陷害、杀人灭口者,又当何论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