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孝顺,至少能常回家看看。如果不能呢?那就会伤心、难过,甚至抱怨。父母潜意识里总认为,我把你们供养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能不在意我呢?但存在决定意识。孩子们小的时候固然特别依恋也依赖父母,但长大以后,特别是有了朋友、成了家,更多需要的是独立和宽松,父母有时确实成为负担。如果有代沟,交流有了困难,对父母也会更多的回避。客观地说,他们要成长为栋梁之材,也确实需要更多的独立发展。目前社会,儿女更多希望的是父母经济上的援助,而不是他们精神及生活方面的指导。经济慷慨不达标,也会抱怨。至于姑姑、叔叔、舅舅、姨娘,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这亲情自然会淡薄的。惟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对隔辈人的宠爱是纯真和不求回报的。他们的年龄也等不到回报。说到远亲,那就看需要。就如俗语所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就是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看到贾府有油水,就来攀亲。如果穷呢?那就不知刘姥姥会在哪了。远亲不如近邻。如果是做事业,亲戚在一起干最难管理。电视剧《刘老根》揭示得很深刻。穷还好办,发达了一定会因为分配不均而疏远,甚至散伙。亲情是个迷宫,不要进入太深,否则会找不到出去的门。感情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即便本意善良,出发点是好的,由于分寸难拿,仍然会踏上不归路。其实亲情有时好比一个包办婚姻,你没有选择,也无从选择。大家由于经历和生活品味不一样,短暂相聚,还能热热闹闹,长期相处可能会没有共同情趣、没有共同语言。语言不通怎么交流?除了父母对经济尚未独立的子女有抚养义务,子女对年老又经济乏力的父母有赡养义务,必须履行外,有些亲情,已变成生老病死的一种敷衍。是亲戚而无亲情的许多现象,都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如果亲情里沾上了铜臭,那就更不值得留恋了,裂痕只是早晚。迈步抽身早,还可留存一点美好的回忆。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人们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要干事业。人类是个群体,你总要和一些人们接触、交流、合作。其中有谈得来的,有共同志趣、共同语言、共同事业和利害关系的,就成了朋友。
友情中,有些仅止于吃吃喝喝,东家长,西家短,千不了什么正事,称为酒肉朋友。有一天没的吃,没的喝,也就各奔东西了。有的属于精神型,彼此有共同理想、追求,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又如古代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他们对金钱相对要看得淡些,因此被誉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些属于生死之交,彼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遇到危难,可以两肋插刀,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誓同生死。人们都希望得到这样的友情,但自己实践起来比较困难。
友情是一个面积宽、伸缩性大的领域。泛谈,都可称朋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细分,真正成为知己的寥寥无几。朋友不分年龄(有忘年之交),朋友不分性别(有异性朋友),朋友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有时也不分穷富。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利害关系,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友情往往是在学业中、事业中、战斗中形成,那些经历过九死一生的战友,感情尤其深厚和长久。
友情的可变性很大。分别得太久,共同的利害关系没有了,就会日久情疏。由于志趣的变化,共同语言没有了,甚至意见相左,也会破坏友谊。古今中外,许多创业的盟友、战友,最后演化为敌人。中国不少开国之君(朱元璋等)都曾杀过功臣。太平天国如果不是几个共同起事的王者相互争斗残杀,也许不至于半途而废。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些分别得太久的朋友,生活会磨掉了他们的原形。再见面的时候,你会感到你还是你,他已不再是他了。对方也许会有同样的感觉,以致彼此感到见不如不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