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F.尼采的伦理思想排除在救世济时型的伦理学之外。表面看来,他也有一种救世愿望,因为他想通过颠覆一切传统价值观念来改造社会、拯救人类。但是,他蔑视普通民众,称崇尚同情、仁慈、忍让、自制等的民众道德为“奴隶道德”(或“群氓道德”),主张以推崇勇气、强力、弱肉强食、自我扩张等的“主人道德”(或“英雄道德”)来取代之,他甚至蔑视整个人类,提出以最有力的、最雄健的、最独立的、最勇敢的“超人”来取代现存人类的设想。可见,F.尼采并非真想拯救人类而是要毁灭人类,并非真想改造社会而是要消解社会。真正的救世济时者决不会蔑视普通民众,更不会蔑视整个人类,因为这种蔑视与他们博大的仁爱之心和深厚的怜悯之情是水火不容的。
第二,从其思想形式看,救世济时型的伦理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弱的理论性。这种类型的伦理学并非根本没有理论性——它被名为伦理学就意味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性,但是其现实性远远超重于其理论性。
救世济时型的伦理学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在西方伦理学的三种主要类型中,这种类型的伦理学的现实性整体上是最强烈的。其强烈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其重点问题来自民众的生活和劳作。救世济时型的伦理学家们所看重的问题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也不是出于一己兴趣的现实问题,而是与他们各自所联系的民众的生活和劳作密切相关的问题,甚至是民众在其生活和劳作中感受到或考虑过的问题。譬如,梭伦所着重思索过的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之间题,就是在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人世间远古希腊人上自国王下至奴隶普遍关注的问题。奥勒留所长期沉思的人生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和什么态度之间题,就是在战乱频仍、忧苦连绵的时世里远古罗马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仆从兵丁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其二,其基本观念反映了民众的普遍意愿和共同要求。救世济时型的伦理学家们就其重点问题所阐述的基本观念往往反映了当时民众在道德方面的普遍意愿和共同要求。他们不会一味地迎合民众的趣味,但也不会完全无视民众的需要。他们善于从纷繁错杂的个别意志的表层下发掘出统一的普遍意志的内核,善于把模糊的不定的普遍意志引向明朗的确定的状态。譬如,耶稣把在下层犹太人中普遍存在着的对平等、怜悯、宽容、仁爱等的深切渴望,提炼成爱人如己、爱仇如邻、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早期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