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比做学问要紧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 【原文】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能随时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验证升华,不是很开心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心里丝毫没有愤愤不平的感觉,不是一种君子风度吗?”
曾子说:“我每天审察自己三件事: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给我的学问有没有真正实践?”
子夏说:“称道贤人,敬重贤人,为父母尽孝能做到竭心尽力,为君王办事能做到尽其所长,与朋友交往能做到言而有信,这种人哪怕没有读过书,我也要说他有学问。”学儒一得:
读书简单,通变化最难
许多人做学问,最后只记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其余的都不甚了了。所以他们拼命读书,读破上千本书之后,便觉得自己学问大得不得了,已经是高人了,人家非尊重自己不可,那些好位置肯定只有自己才够资格享有。要是不蒙重用,就天天嘴里冒酸气,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实,读书是最简单的事,通变化最难。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这才是真学问。儒家所讲的“学”,从来不是死读书,它是一项学习、思考、求真、实践的系统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个“笃行之”,就是勤于实践。如果只是学习的话,差得还太远。书本上的知识未必都是对的,装了一肚子书,如果不去“审问”、“明辩”、“慎思”、“笃行”,怎么知道自己没有受前人误导呢?40年前,有人提出了一个“欧罗姆现象”,说是热水放在冰箱里会比冷水结冰快,还解释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理。可是,最近中国一位中学老师带领几位学生一实验,才发现热水居然比冷水结冰慢,原来我们都受了“欧罗姆现象”的骗。
即使书本上的知识没错,当前的时势却发生了变化,不去实践,怎么知道行不行得通呢?几百年前那儿确实有过一座独木桥,它至今还在那里,可它早就腐朽了,谁敢从桥上过呢?
做学问的目的,归根结底是用于做人做事。学问在明里?在书本上,在别人的头脑里,在生活琐事之中,要靠学与问得来。你做人做事做得好,就说明你有学问;否则就说明你的学问很糟糕。这跟读书多少没有必然关系。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学问与读书的关系: 有一个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门下学习,三年不读书。曾子说:“你在我家里,三年不学习,为什么?” 公明宣说:“我哪敢不学习?我看见老师在家里,只要有长辈在,连牛马也没有训斥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长辈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接待宾客,始终谨慎谦虚,从来没有松懈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朋友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在朝廷办公事,对下属的要求很严格,但从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很想学习您对待下属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
曾子离开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说: “我不如你。我只会读书罢了!”
这个公明宣,将学习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说真正是个会做学问的人。
有人会问:孔子学问高,为什么一辈子当不了大官?认为当官才了不起,轻视别的行业,这是中国一项由来已久的“精神病”。事实上,孔子教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还留下了不少经典著作,在做事方面已做到了超一流;他周游列国,谁都对他敬重三分,说明他做人也做到让人不得不敬的水准。这就足以说明他学问高。
而某些人,学了一脑门稀奇古怪的学问,就自以为博古通今,很了不起。高谈阔论肘,谁也比不上他;需要行动时,却什么也做不好,一辈子碌碌无为,只有一身愤世嫉俗的怪毛病让人厌憎。这种人其实一窍不通,真是辱没了“学问”两个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