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发端
梁漱溟(1893--1988),生于北京一个典型的书宦之家。少年时喜欢政事,曾著印《社会主义粹言》,初对人生问题烦闷,倾心出世,寻求佛法;后又兴起社会热情,关注儒学。1916年发表《究元决疑论》,初步显示了他的佛学立场。1918年去北大教书,著有《印度哲学概论》。1920年在山东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并于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衡论中西文化,力倡孔家生活的意义,标志着现代新儒学的开端。1928年后开始乡村建设工作和研究,其间出版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1949年出版《中国文化要义》,进一步谋求中。国文化问题的解决。1984年《人心与人生》的出版,断断续续思考了数十年的儒家心理学著作得以完整面世。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文化历史哲学,阐明了中、西、印三家文化的特质和地位,并在这一理论构架中,明确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地位和意义。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开拓性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重提儒家文化的“根源性”价值,更在于它不再仅仅依据本位化的情感和愿望或是空泛的“国性”、“种性”教条,而是基于一种严肃的理性思考,在提出一种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的基础之上,来确定孔家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是试图在“理性的”层面上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儒“学”的建立。梁漱溟当之无愧是现代新儒学的发端者。
梁漱溟无意做一个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专家学者,而要做一个传统型的知行合一的儒者。他一生中的许多精力都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