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感悟庄子:「象思维」视野下的《庄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4044722
  • 作      者:
    王树人,李明珠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树人(老树),1936年11月生于吉林省东丰县。祖籍山东莒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师从杨一之先生与贺麟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学术交流,在德国Hagen远程大学出版中国文化教本《中国传统文化引论》(1991)。最近20年间,重点转入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主要代表作存《思辨哲学新探——黑格尔哲学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历史的哲学反思——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传统智慧再发现》两卷(作家出版社,1997);《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译作有:《黑格尔与哲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与叶秀山先生共同担任八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的总主编,并合作撰写其第一卷“总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近期重要论文有:《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学术月刊》,2006第1期);《庄子、海德格尔与“象思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3期);《“上帝死了”道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第4期)。
    李明珠,1955年10月生于安徽合肥。祖籍安徽蒙城。15岁即走上二尺讲台,教过小学和中专。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安徽教育学院。现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占籍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古典文学和《庄子》的教学和研究。在《光明日报》(学术理论版)、《学术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要有《道家的超越智慧》、《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道家文化与创新智慧培养》、《屈原(九歌)悲剧意蕴探析》、《论陶诗创作的回归主题》等等。出版著作有《庄子寓言新解》,参加编写的著作有《中华典故大词典》、《二十五史智慧大全》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绝世经典,两千多年来,对其解读注释者不一而足。《感悟庄子:「象思维」视野下的〈庄子〉》是一部全新的解读《庄子》之作,作者在领会庄文时强调了“悬置”概念思维,并力图以庄文借以产生的“象思维”走进庄子文本,因而别开生面。庄文主体为寓言,其中所谓重言、卮言都从属于寓言本旨。这种本旨,就是“以文筑象,以象生境,以境写意”。这就使庄文具有以象征和隐喻表现的诗意不确定性,并使庄文在思想上具有开启原发性创生的无限可能性,而庄文的博大深邃和永恒魅力亦在于此。全书重心在于体悟和具体阐发庄子“道通为一”这种大智慧,将诠释寓于评述之中,逐篇评述,评释结合,并注意古今比较与中西比较,从而不仅揭示出庄文之思的本真意蕴,而且揭示出它的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下面的寓言是讲把入“道”境作为友谊纽带的朋友们,在面对病痛、肉体残疾、垂死和死亡时所显示的精神境界。其一是,“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日:‘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这里的关键词语是“知死生存亡之一体”。前面三句话:“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从生到死的一体,即“死生存亡之一体”。就是说只有超越世俗的生死观,才能进入“道通为一”之境。四人“莫逆于心”结为朋友的精神,正是这种“道通为一”的境界。事情的发展是,突然间子舆病了,而且因病完全改变了形象,变成一残疾丑陋之人。其丑陋如同《人间世》篇中的“支离疏”一样,所谓“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但子舆不以为不幸,反而对来看他的子祀说:“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造物者”这里指的就是“道”。“道”使之如此,在子舆看来,即属于“道法自然”。既然造物者使他如此,就应顺其自然,处之泰然。子祀反问子舆:“女恶之乎?”子舆的回答表明,他完全进入“道”之境了。他认为没有什么可厌恶的,并且还借助顺乎自然的想象来体“道”。他的想象很生动:如果左臂化为鸡,就可以报晓;如果右臂化为弹,就可以打斑鸠食其肉;如果尻化为轮,加上“以神为马”,就可以乘游,不用另驾车了!在他看来,在道法自然的大化中,所化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因此,要领悟道法自然,要顺乎自然之道。即所谓“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得者”之“时”与“失者”之“顺”,这就是不能违背的自然之道。因此,人们的正确选择,只能是“安时而处顺”,行自然之道。而入于“道”之境,就超越了世俗的“哀乐”之情。最后,子舆指出这种“安时而处顺”,乃是古已有之的解脱法,即所谓“县解”。人们不能解脱的原因,在于不能超越于“物”或被物“结之”。这种对人为物欲所束缚的批判,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没有失去其意义。
    ……
展开
目录
自序
绪论
内篇
《内篇》引言
“游无穷”——《逍遥游》述评
“道通为一”——《齐物论》述评
“缘督以为经”而由技入道——《养生主》述评
“心斋”“坐忘”与“无用之用”——《人间世》述评
“德者成和”而“德不形”——《德充符》述评
“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大宗师》述评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述评

外篇
《外篇》引言
“非以仁义易其性”——《骈拇》述评
“同德”“天放”——《马蹄》述评
“好知而无道则天下乱”——《胠箧》述评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在宥》述评
“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天地》述评
“明于天,通于圣”——《天道》述评
“所常无穷”“道不可壅”——《天运》述评
“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刻意》述评
“以恬养知”“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述评
“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秋水》述评
“至乐无乐”——《至乐》述评
“其天守全,其神无郤”——《达生》述评
“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述评
“哀莫大于心死”——《田子方》述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述评

杂篇
《杂篇》引言
“万物出乎无有”“动不知所为”——《庚桑楚》述评
“以天待人”——《徐无鬼》述评
“道者为之公”——《则阳》述评
“去小知而大知明”——《外物》述评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述评
“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让王》述评
“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盗跖》述评
“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述评
“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列御寇》述评
“析万物之理,察古今之全”——《天下》述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