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孟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269436
  • 作      者:
    [战国]孟子著
  • 出 版 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孟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上, 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千百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仅次子孔子的“亚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后人合称为“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传统儒学的精华。孔孟之道长期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也影响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发展。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思想,随着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日益显示了其思想的历史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的文化遗产之一。
展开
精彩书评
    序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这部近三万五千字的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总起来看,《孟子》七篇是中国古代政治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的经典,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而这部百科全书立论的根本点则是孟子的人性善观点,作为盂学核心的仁政思想也是由此而阐发出来的。全书讨论的內容无一不围绕着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一句话,无不围绕着人和人类社会。其立论之精深、涉及学科之广,称得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人学的百科全书。
    关于人性   善是人类理性追求、探索的三大永恒主题之一、人性是善是恶,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为众多思想家争论不休的问题、自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论断后,比孟子稍后的荀子、告子等人先后提出“性恶”论,“性无善无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等。孟子在与告子的论辩中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指出人性是区别于动物之性的人类独有的特殊本性。具有天生的善性,孟子把人性善分为密切相联的三个层次,即“四心”、“四端”、“四德”。由“人皆有之”的“不忍之心”或“惻隐之心”这一根本点,推论出人皆有“另外”、“三心”、“三德”。性善不仅是人所特有的,而且是必然的,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性善说既明确了人与禽兽的区分,高扬了人的本质的特殊性,又不排除后天教育的作用。只有经过学习、教育,才能克服外界事物对善性的干扰,从而保有并发挥善性。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命题激励、吸引无数人在理性、道德良知上孜孜以求。
    关于人伦  孟子提出了“人伦,”说,即“五伦”说。人伦,即人之伦,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內在结构或次序。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孟子认为这五种关系就是人类社会各种人际关系的概括,其中的君臣关系、朋友关系属于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另外三种属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应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和自己的权利、地位、责任、义务等相适合。这种人际关系是对有史以来人际关系的概括、总结,其中提倡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尽职尽责、辅佐君王,以及平等相待、以诚交友等原则,由于贯穿其中的核心精神是善,所以不仅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追求以善为基础的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关于人道  这里的人道即为人之道,包含为君之道和为臣之道。在孟子看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既如此,不论高高在上的君王,还是地位低下的士人。都必须遵守为人之道,否则便与禽兽无别。作为君王,首先要仿效古代圣王,推己及人,施恩于民,行仁政,保障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反对不义战争;对待士人的态度,要符合“君臣有义”的准则,做到平等、尊重、真诚、信任。作为士人,应把辅佐君王行仁政作为主要目标,不为官而做官;在与君王交往中,保持自己的操守,不卑不亢.做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在君臣之道方面,孟子把君道看得比君权重要,他发展了孔子的君臣关系说,进一步强调君臣关系的相互性。甚至提出了“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或废易,或离去”,乃至可以诛杀暴君,而没有愚忠的成分。这种思想直接培育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犯颜直谏”传统,对暴君的产生和暴政的出现起了一定的扼制作用。
    ……
展开
目录
梁惠王章句 上  (共七章)
梁惠王章句 下  (共十六章)
公孙丑章句 上  (共九章)
公孙丑章句 下  (共十四章)
滕文公章句 上  (共五章)
滕文公章句 下  (共十章)
离娄章句   上  (共二十八章)
离娄章句   下  (共三十三章)
万章章句   上  (共九章)
万章章句   下  (共九章)
告子章句   上  (共二十章)
告子章句   下  (共十六章)
尽心章句   上  (共四十六章)
尽心章句   下  (共三十八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