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通书
诚上第一
周敦颐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他的那篇中学语文教材中必选的传世佳作《爱莲说》。但是,稍稍了解一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脉络的人都知道,周敦颐之出名,主要不在于他写了《爱莲说》,而在于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山人物之一。
《宋元学案》的作者之一黄百家曾这么说过: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程颢、程颐)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胡瑗)、徂徕(石介)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黄百家指出,从理学发生的实际历史过程而言,胡瑗、石介等“有开之必先”之功;但从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即“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而言,则数周敦颐有“破暗”之功。这基本上还是符合北宋理学发展之实情的。
周敦颐的著作并不多,存世的就更少,仅《太极图》(并《说》)、《通书》及少量的诗文。而所谓其“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的文字,应该说主要也就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一、《通书》之名
关于周敦颐的著作,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记载,当推其友人潘兴嗣所作的《濂溪先生墓志铭》。潘氏在《志》中记周敦颐:
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今藏于家。
这里,周敦颐的著作难以标点断句。传统上是按朱熹之说来断,“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我们知道,朱熹是收集、整理、注解周敦颐著作并弘扬其思想的第一功臣,他在《再定太极通书后序》中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