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第十七章的问题》讨论了在文本中的十七个字。这是倪德卫方法论的一个好的例子,这种方法论意味着,他认真地研究了前人的翻译和注,然后提出解释的假设。但是,他也指出,我们不必做前人学术成果的奴隶,因为,倪德卫个人的看法是:所有前人的解释都没有觉察到该段的意义。
《论(孟子)的翻译》对目前的《孟子》英译进行了批评性的论说(倪德卫也讨论了古典的中文注释和翻译为其他语言的译文)。《孟子》包含了相对易懂的古汉语,也包含了很多“有疑问”的部分。倪德卫审视了译者和注者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实例。倪德卫的讨论反映了在数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对《孟子》文本的尽情的投入,并且也是对出自倪著前面的文章的多种见解的整合。通过认真阅读本章,读者能够学到大量关于古汉语的知识,对于任何翻译《孟子》的人或者追求理解倪德卫谈到的大量段落的任何一段的人来说,这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在《荀子论人性》中,倪德卫说到了在孟子之后的另一个主要的儒家哲学家的一种明显的紧张。荀子也许以主张人性恶而最为有名。这显然是对以人性为善的孟子的猛击。但是,荀子也说,使人和“鸟兽”区别开来的是:人有义[通常翻译为“正义之心”(senseofright—eousness)]。但是,如果人(作为人的资格)有正义之心,那么,难道苟子不是说人性毕竟是善的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