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01839X
  • 作      者:
    陈学明[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总鸟瞰,题为《蓦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命题看其当代意义》;后半部分则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所收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命题加以阐述。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共收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411条。对每一命题作500-1000字不等的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大致分为述评两个方面。
    三、411个命题按其内容分别归属于以下八个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科学学、经济学、美学、伦理学。必须指出,这样做是非常勉强的,因为许多命题很难说属于某一特定的学科。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个颇有争议的概念,究竟是哪些人物可以视为其代表人物,也众说纷纭。
    五、命题一部分真接取自于外文著作,但更多的是采撷于中文著作,其中既有中国学者翻译的原著,也有中国学者撰写的学术专著。
    六、这里收集的411个命题,仅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量命题中的一部分,挂一漏万是肯定的。
    七、《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附有两个目录索引:一是根据命题提出者名字按西方文字母排列;二是根据命题首字按汉语拼音排列。
展开
精彩书摘
    高兹把他所设想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称为“后工业社会主义”,由于他同样认为这种社会主义体现了新的乌托邦精神,所以他有时又称这种社会主义为“后工业社会的乌托邦”。作为一个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无法解决生态问题,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的必要性。他强调,现代社会太需要乌托邦了,因为人们只有凭借乌托邦才能去“想象、期待和激发显现在当前变革中的潜在的转变”。他认为,他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超越信奉“越多越好”的经济理性,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超越经济理性之日,也是社会主义实现之时。”他认为这种超越了经济理性的社会主义是真正追求生活意义的社会主义,它有几个基本方向:其一,使劳动成为自主的行为。他提出了一系列阐述这一思想的命题,如“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是由从事劳动的人自己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体现了对自我确定的目的的自由追求”、“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劳动所到达到的是从事劳动的个人的目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获得的权利是劳动的权利,而不是挣钱的权利”。其二,适可而止的消费。他说:“社会主义社会将挣脱更多与更好之间的联系,而重新建立起更少与更好之间的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将返回到够了就行和知足常乐的原则”、“社会主义将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其三,不再以劳动为基础。在他看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劳动已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人类完全可以在劳动之“外”去谋求满足。他说:“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自由时间将压倒非自由时间,闲暇将压倒劳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再是一个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其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只要在上述方向上有了进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指日可待了。他说:“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解放会使人发现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个自由时间的社会的乌托邦”、“未来的社会主义使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有了可能”、“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解放了时间的社会”。
    上述四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显然是一种以他们的人性论出发的构想,是用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观念的阐发。这种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天壤之别,全部的关键在于,他们的这些构想,根本不考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的本质区别,相反却强调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寻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没有抓住社会主义的真正含他们所构想的这种社会主义实质是“现代乌托邦社会主义”。正
    因为这种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空想性”,从而遭到了普遍的批评也在情理之中。但必须指出,对他们所构想的这种社会主义也不能加以全盘否定。不可否认,他们是从心理、意识、社会和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后才做出这些构想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20世纪的人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我们要像当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家重视18、19世纪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那样重视现代乌托邦社会主义,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构想的社会主义。他们确实从生存的最基本的根基上向人类展示了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或许他们也“天才”地猜测到了在现代条件下社会发展的正确走向。
    
    其三,他提出人类的历史就是爱欲遭受压抑的历史。
    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人的概念是对西方文明的最无可辩驳的控告,同时又是对它最坚定不移的捍卫。他非常赞同弗洛伊德关于人类文明史的原动力的观点,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爱欲遭受压抑的历史。”这个社会把它所接触的每一样事物都转变为进步与开发、苦役与满足、自由与压迫的潜在来源,爱欲也未能幸免。他强调,在当今文明社会中,凡是与文明相悖的本能表现,与压抑性文明、特别是一夫一妻制的性器恋至上性相悖的本能表现,都会受到禁忌。当今文明社会中的性欲的升华是按照维护文明的要求进行的,“文明要求不断地升华,从而削弱了爱欲这个文化的建设者”,“文明的升华对性欲在功能和时间方面加以限制,把性欲纳人一夫一妻制的轨道,以及使大部分的肉体非性欲化”。他还强调,从历史上看,把爱欲降格为一夫一妻制生殖器性欲,只有在个体成为其社会设施中劳动的主一客体时,才能做到。这种升华的前提是对快乐原则的压抑性改变,而与此同时又把压抑性成分引人社会有用活动中。
    他指出,从表面上看,在现代文明中,人具有性自由,但实际上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甚至还可以说是虚假的。他说:“现存的自由与满足同统治的要求紧密联系,它们本身成了压抑的工具。”较之清教时期和维多利亚时期,今天的性自由无疑是更大了,然而与此同时,性关系也更加密切地与社会关系同化了,性自由与有益的顺从一致了。马尔库塞对商品关系进入两性行为深恶痛绝。
    他提出,在人类历史上,爱欲遭受压抑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快乐原则被现实原则替代的历史。他说:“在人的发展中,快乐原则被现实原则代替,这是一个巨大的创伤事件。”性本能在现实原则面前首先遭受伤害,性本能屈从于至高无上的生殖器性欲,使性本能屈从于生育功能。在他看来,性欲向生殖器性欲的发展,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快乐,但不可能带来根本的、持久的快乐,因为对本能内驱力的控制也可用来反对满足,许多性冲动区都被非性欲化了。
    对爱欲的压抑一方面造就了文明,另一方面又使文明滋生了内在的破坏力量,在马尔库塞看来,这就是“文明的辩证法”。他说:“文明陷入破坏性的辩证法之中,因为对爱欲的持久约束最终将削弱生命本能,从而强化并释放那些要求对它们进行约束的力量,即破坏力量。”他还说:“爱欲与文明的冲突随着统治的发展而发展。”在操作原则统治下,人的身心都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而只有当人的身心抛弃了人类有机体原先具有并追求的里比多的主一客体自由时,才会成为这样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并不存在
    这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0)在《马克思主义的分化》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多元论”在西方世界越来越广泛地传播着。列斐伏尔是这一理论的最系统的阐述者和最积极的宣传者之一。本命题正是在他阐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多元的理由时所提出来的。
    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呈多元化倾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他说,事实上,“只有马克思所得出的一些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一种‘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并不存在”,“认识论在把一个狭窄的科学性标准强加给马克思著作的同时,使它变成
    了一种又硬又没有肉的果核。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玄学语言、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推论的推论……这就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
    为了否认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存在,列斐伏尔还强调:“马克思主义几乎始终是一门经济学说”,“而没有政治理论”。他还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成体系”。他说:“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像斯大林时代人们习惯称颂的那样,形成了绝对的统一。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之间很久以来产生了裂缝,不过被教条主义掩盖了而已。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这还是个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不成体系,决定了它以后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
    出解释,这是顺理成章的。
    列斐伏尔否认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存在,这是从根本上取消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有限的”理论
    这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Ahhousser,1918—1990)在《马克思主义是“有限的”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1977年11月11—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关于“革命后的社会中的权力和对立”的国际研讨会上,阿尔都塞作了一个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的报告,宣称马克思主义处于全面的危机之中。该报告发表后遭到了许多人的驳斥,于是他又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是“有限的”理论》的文章,作为对这些驳斥的应答。本命题正是他在所作的应答中提出来的。
    阿尔都塞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出现危机的原因。他强调,他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陷入危机之中是必然的,关键在于,他把危机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本身,这就是说,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其他外在的原因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他指出,人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是‘有限的’理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有限的”理论的缘由。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可以包罗人类的一切前途的历史哲学,而只不过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分析,它除了把共产主义说成是现阶段矛盾发展的可能趋势以外,并没有积极地描绘出共产主义的轮廓,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就不是一种完整的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意识形态、政治和阶级斗争的组织几乎没有作任何证明。
    如果阿尔都塞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有限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真理,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过时所以需要加以修正和发展,那么,阿尔都塞所说的并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但显然阿尔都塞不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他说马克思主义是“有限的”理论,是为了论证他的马克思主义危机论。
    ……
展开
目录
编写说明
命题鸟瞰
总篇目
一、马克思主义篇
二、哲学篇
三、政治学篇
四、社会学篇
五、科学学篇
六、经济学篇
七、美学篇
八、伦理学篇
正文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