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自序
马克思和“哲学的终结”
主体的颠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
中西伦理学对话的可能性和条件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全球化的政治后果
哈贝马斯和帝国主义
恐怖主义的本源
伯林和乌托邦
记忆的权力和正当性
良知先于理论
欧克肖特和中国自由主义
杜威在中国的命运
“第三条道路”
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问题
黑格尔与现代国家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海德格尔:在哲学和政治之间
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
伽达默尔和哲学
阿伦特:不用扶手思想
波普的棍子和帽子
内容摘要
就像理性的运作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而是要受制于种种非理性的因素和意欲一样,理论也并不完全受逻辑的支配。尤其是如果良知泯灭的话,理论的拙劣便会暴露无遗。
哲学于我不是形而上学的游戏,而是对这个世界及其事情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寻。哲学不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东西,它倒是和安泰一样,一旦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一切力量。正是在屈从于一种学院体制后,哲学的地位才江河日下。学院里出不了真正的哲学家,尽管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他们也会在学院教书谋生,如黑格尔、杜威和海德格尔。但学院体制正在葬送哲学。
也许可以将哲学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专业的哲学;一种是作为生命的哲学。前者与人生无关,也与哲学家无关。后者则相反,它是生命对真理的承诺。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总是激动人心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