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久了,人们常常会忘记战争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一种作用。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战争史几乎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全部。从本世纪初年一直到1949年,战争就从来没有在中国大陆上停息过,不仅没有停息,而且越打越大,直到国共决战,几百万士兵呐喊拼杀的大战席卷神州大地。这世界史上罕见的漫长战火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各个方面。
罕见的战争必然孕育出丰硕的军事思想,况且中国有着五千年“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厮杀场面,丰厚的战争泥土上早已生长出丰硕的兵学理论。毛泽东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片泥土和本世纪的战争风云中诞生的。
先说两个小故事。
对往昔的成就,毛泽东不愿再提,这也包括他的军事思想。早在1958年夏,他就毫不含糊地说:有人说要学我的军事学,我是没有什么军事学的。我有什么军事学,不过只写过几篇文章。主要是两篇文章。此外还有一点小文章,都是应时的。现在又要打原子战争、洲际导弹,我就不懂了,不像“小米加步枪”,小米吃过,步枪看过,也背过几天。
他不屑于吃老本。他要在“俱往矣”的否定中追求新的目标。
这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在自信和不自信间较量后的新的超越。一切伟人的意志、思想以及创造活动,终归有它难以逾越的时空局限,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伟人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其影响时间的长短和范围的宽窄,即使在伟人之间,也有着天壤之别。当毛泽东谈到自己没有军事学,“我们这些人”会显得相当可笑的时候,他的军事思想却在越南丛林、非洲草原、拉美峻岭中大行其道。
毛泽东这位不仅用思想,而且用武器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命运和形象的历史巨人,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二十多年了,如果我们把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比作一部“大书”的话,留下如此丰厚遗产的毛泽东,即使在过去成百上千年后,仍然会是漫漫历史征途上一座耀眼的高峰,让后人景仰不止的高峰。
毛泽东的这部“大书”中,其文韬武略足以盖世。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厚实的一章。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评价毛泽东军事思想时说:“值得注意的是,共产主义军事思想的最完善的理论性言论不是在苏联的著作中,而是在中国的著作中。中国共产主义的全部胜利,更确切地说,它的生存,是由于它能够从军事作战中取得胜利的政治利益而来的。”“列宁主义理论认为战争是斗争的最高形式,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毛泽东从这个理论中作出了一套精辟的军事学说,它是高度的分析能力和稀有的心理洞察力以及冷酷无情的结晶。”
任何伟大与辉煌,一旦成为过去,就会显得沉寂,但毛泽东所创造的战争伟业和军事思想,却不会随着他个人的去世而烟消云散。这是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安宁,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军队和战争。只要战争阴云不散,毛泽东军事思想就仍然是一柄斩妖驱魔的利剑。
事后,全校师生纷纷称赞毛泽东“浑身足胆”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分析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北归,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
用兵之道,知彼知己。这场小“战斗”足见毛泽东深谙此用兵之道。毛泽东后来在一次闲谈中笑着说,他搞军事,恐怕那才真是第一次哩。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智缴北洋军枪支的事,即可谓是“奇男子”所创的“奇事”。在湖南一师,同学们也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毛奇”。毛奇系德意志建国时普鲁士的著名将领,在普法战争中功绩卓著。同学们以此称毛泽东,一方面以表他是奇特之士,一方面也寓有智勇兼备,浑身是胆的意思。一师同学对他平素为人风格有这样的评价:“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在这年6月一师开展的人物互选活动中,毛泽东在全校400多名参加学生中得票最高,除德智体外,“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为将之道,智勇兼备,胆识过人。青年时的毛泽东就具备了成为军事统帅的良好素质,虽然他自己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
看来人生多变,毛泽东也不例外。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时势造英雄,历史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他勇敢地面对对全党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
大浪淘沙,险恶的环境迫使毛泽东成了军人,成了军事家。他自己多次说过,他打仗是被逼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打仗料子。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去看国民党内一向反共的陈立夫,他用回忆往事的口气,谈起大革命初期国共合作的情景,自然免不了要讲到后来的国共分手。毛泽东以轻松幽默的语调说:“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鉴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却连弼马温也不给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说得陈立夫无辞可对。这个陈立夫,起初极力反对国共谈判,认为谈判“只会助长共产党的声势”。这会儿也不得不表示,要对国共和谈“尽心效力”。
在重庆时,有人要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毛泽东针锋相对地回答;“‘不要另起炉灶’的话我很赞成,但是蒋介石得要管饭,他不管我们的饭,我不另起炉灶怎么办?”
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把共产党逼上梁山,另起炉灶,也把毛泽东逼成了战争大师。这恐怕是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还是在重庆谈判时,毛泽东曾与许德珩教授夫妇叙旧,谈起他是如何学会打仗时,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知道,我这个人怎么会打仗呢?我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家皆开怀大笑。
60年代,正是亚非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时有许多这些国家的人来中国“取经”,他们除了向毛泽东当面寻求武装斗争的方法外,还不忘请教毛泽东是如何成为战争大师的。毛泽东回答的往往是四个字:“逼上梁山。”
“有了共产党以后,就进行了革命战争。那也不是我们要打,是帝国主义、国民党要打。1921年,中国成立了共产党,我就变成了共产党员了。那时候,我们也没有准备打仗。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
“他要打,我就打,这个方法就是从反动派那里学来的。我们就是从蒋介石那里学来的。蒋介石打我,我就打他。他可以打我,难道我就不能打他呀?”
同斯诺,毛泽东也是这样说的。斯诺转述毛泽东的意思说:“蒋委员长一直是中共的教员。如果没有他的教育,像毛自己这样的人就不能摆脱右倾机会主义,拿起武器同他进行斗争。实际上,正是蒋介石和日本军阀直接教会他们怎样打仗,而美国则是他们的间接教员。”
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与老朋友、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漫谈时说:“我这个人是逼上梁山的。以前我没有准备打仗,是教小学的。就在那年被逼上梁山。七搞八搞,搞了十年,打了一部分败仗,多数是胜仗。”
毛泽东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道:“不要迷信军事科学。只要去打仗,一点也不难学会。”
被逼上梁山,从此学会了打仗,这一打就打了二十多年。
1963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谈到:是谁把城市里相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赶到山上打游击的?是蒋介石的白色恐怖,没有办法,只有一条出路,上山打游击,一打就打了二十二年,直到1949年才把蒋介石赶出大陆去。
这年毛泽东在另一次与外国客人的谈话中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中过的,共打了二十二年。从没有打仗的决心到有打仗的决心,从不会打仗到学会了打仗。
他把自己的感慨注入笔端:我们的内战,三十年了。“这三十年中,有一两年没打,其余的时间都消磨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1975年10月,耄耋之年的毛泽东谈起打仗还是那么自豪,
他对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说:我也不会写诗,但我懂得怎样打仗,怎样打胜仗。
作为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最富丰采的人生是在战火中度过的。他对战争生活有着天生的适应能力。他的便秘一到打仗时就好。他曾对斯诺说,他最喜欢的还是军事生活,他在打长沙时肠胃比别的任何时候都好。不打仗了,有时候病也来了。
他最难受的是被剥夺了军权的日子,他的耳边不能没有枪声。1932年宁都会议后,他离开红军来到瑞金东面二十多里的东华山古庙里赋闲,那会儿真是闲得发慌,“连鬼都不上门”。毛泽东人在山上,心在战场。那几年是他最为愁苦的日子,除了政治上遭排挤、受打击的原因外,军事上被迫离开战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主持战争。”周恩来一语中的,算是摸透了毛泽东的脾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