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7040336
  • 作      者:
    丁俊萍,熊启珍主编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动力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等。
展开
精彩书评
    后记<br>    自1998年以来,我们几位既担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又担任“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深感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是分不开的。如果把它们合成一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将不仅使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充实,更具有开放性,而且也符合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之后,更坚定了我们的这一想法。于是,我们于2000年10月申请了武汉大学十五规划教材项目。随后,本书也列入了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我们在所申请的教材建设项目于2002年2月获得批准后,便在长期酝酿的基础上着手编写这本带有开创意义的教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终于问世。在本教材编写中,我们尽可能地吸收了理论界、学术界的已有成果,也融人了我们自己多年来教学与科研的成果及感受。虽然我们比较努力,但由于学识、水平、能力有限,再加上时间紧迫,书中必定存在着许多疏漏和不足,许多观点和看法不一定成熟或精当,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因此,恳请读者赐教,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改并逐步加以完善。在此,我们也对支持本项目立项的武汉大学教务部,支持本书出版的武汉大学出版社,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br>    本书由丁俊萍提出编写思路和大纲,由主编会同副主编共同讨论确定全书编写要点,然后各位作者分别撰写。具体分工如下:丁俊萍(绪论、第一章);刘燕(第二章第一、二部分);陈国清(第二章第三部分);宋俭(第三章);吴向伟(第四章第一、二部分);罗永宽(第四章第三、四部分);孙康(第五章第一、二部分)、罗重一(第五章第三部分);熊启珍(第六章第一、二部分);汤凯(第六章第三部分);刘新华(第六章第四部分);焦奎(第七章);李勤(第八章)。全书由主编丁俊萍、熊启珍统改定稿,其中对某些章、目作了较大的补充、修改,乃至重写。<br>    编  者<br>    2003年7月于珞珈山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党自身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br>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世界各种力量围绕这场竞争的较量也日益显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当代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益多样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我国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br>    第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地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现状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三个代表”科学论断。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阐明了它的具体要求,并且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3年6月中共中央同意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200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作了进一步阐述。<br>    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br>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br>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同时始终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始终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事业;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展开
目录
绪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br>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br>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br>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br>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br>四、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br>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r>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生与发展<br>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纲领<br>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br>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br>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理论<br>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br>第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理论<br>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br>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br>三、“一国两制”构想<br>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br>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动力论<br>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r>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三个有利于”标准<br>三、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理论<br>第六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br>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br>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br>三、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建设<br>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br>第七章  “三个代表”思想<br>一、“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br>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r>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r>四、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五、“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br>第八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br>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br>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br>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