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序
自序
表圖目錄
譜例目錄
凡例
前言
一、“調” 的意義
二、觀點與方法
三、內容提要
壹 早期琴調
一、早期琴調的名稱
二、古今觀點差異
三、調意曲與世界音樂的啓示
四、琴調的音樂性質
(一)調絃法與音級的重要性
(二)音樂色彩的布局
(三)終止式
(四)特徵音位
(五)特徵旋律型
(六)調意曲
小結
貳 商調與徵調——音階構成
一、商調
(一)現有解釋
(二)商調的調意曲
(三)商調音階構成的演變
(四)特徵音位的運用
二、徵調
(一)現有解釋
(二)徵調的調意曲
(三)明代的徵調曲
(四)清代的徵調曲
(五)徵音作爲核心的音樂特性
三、現象總結
參 商調與徵調——琴曲案例
一、幾首入門琴歌小品
(一)商調的音樂特徵
(二)《伯牙弔子期》
(三)《秋風詞》
(四)《古琴吟》
(五)《慨古吟》
(六)小結
二、《憶故人》
(一)徵調的特徵旋律型
(二)終止式
(三)調感與 “轉調” 的問題
(四)小結
三、《普庵咒》/《釋談章》
(一)調感布局與畢曲做法
(二)非屬商調
肆 特殊調考
一、年輕多變的蕤賓調
(一)特徵旋律型與 “水雲聲”
(二)多種終止式
二、模棱兩可的淒涼調
(一)定絃的特殊設計
(二)《陽關三疊》
三、亦商亦角的商角調:兼論琴律
(一)與商調同音階
(二)與角調同手法
(三)調音與琴律的問題
四、角調的多種形態
(一)古代角調
(二)其他類型
五、同中求異的慢三絃諸調
六、側商調與《古怨》
(一)姜夔的正弄與側弄
(二)用音解譯
(三)《古怨》譜字校改
伍 變音的類型與運用
一、音樂色彩的變換
(一)宮位的暫時轉移
(二)宮、羽調感變換
(三)含蓄委婉的變音
(四)古直的增四度
二、強化相鄰音或調感的變音
三、非實際變音
(一)運指動作
(二)早期的粗略記譜
四、特殊案例
(一)《大胡笳》
(二)《玄默》
五、理論面的思考
陸 非常規音位的音系學解釋
一、音系學的觀點
(一)“音位”(phoneme)及其變體
(二)音樂上的類比
二、非常規音位的變體類型
(一)早期的自由變體式非常規音位
(二)運用規律的互補變體式非常規音位
三、音級的定位與音樂的作用
(一)羽調曲
(二)徵調曲
(三)《溪山秋月》
四、特殊記音
(一)五絃八徵三分
(二)不具發音意圖的徽位標記
小結
柒 早期琴調的變遷
一、多元的調名與分類
(一)《西麓堂琴統》的十二律調
(二)有關五音調
(三)正調與外調
(四)變徵音
二、明末清初的琴調性質轉變
(一)徵調:特徵的淡化
(二)宮調與角調:特徵的混用
(三)《平沙落雁》的訂調
小結
捌 清代的二層次琴調系統
一、一絃爲黃鐘的均——音系統
(一)理論原則
(二)立均定音與調絃法的問題
(三)琴樂的五音化
二、三絃爲黃鐘的調——音系統
三、王坦《琴旨》的據三絃稱調
(一)基本架構
(二)實際定調
(三)理論商榷
四、背景與影響
(一)取法古代樂調
(二)《律呂正義》的推波助瀾
(三)調與音樂特徵脫勾
(四)用調的混雜局面
小結
總結
一、琴調理論的回顧
(一)早期琴調
(二)二層次琴調
二、琴樂的歷史軌跡
(一)明代前期:早期琴調
(二)明末清初:觀點的改變
(三)清中葉以後:二層次琴調
三、琴調研究的意義與後續思考
附錄一 早期琴調之各調簡要
宮調
商調
角調(古代)
角調(F音畢曲)
徵調
羽調
商角調
角徵羽調
黃鐘調
蕤賓調
淒涼調
姑洗調
碧玉調
碧玉調(西麓堂琴統)
慢宮調
慢商調
慢角調
側商調
無媒調
玉女調
泉鳴調
間絃調
清羽調
離憂調
復古調
太古調
附錄二 《琴曲集成》諸譜用調體系表
引用書目
史料
論著、琴譜
琴調索引
琴曲索
展开